人民币国际化遇到了“鬼门关”?
2015年11月06日
近期,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此前几度传言人民币将加入SDR货币篮子,又几度推迟,纷纷扰扰,加入SDR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标志?来看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先生怎么解读。
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对人民币说“不”!
近期,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此前几度传言人民币将加入SDR货币篮子,又几度推迟,纷纷扰扰,好不热闹。经过媒体热炒,国人对人民币加入SDR非常看重,认为人民币加入SDR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标志。其实未必!
对于人民币屡遭SDR拒绝,国内的媒体和专家们提出了各种猜测,阴谋论(西方社会故意设置障碍)成为主要观点。暂且不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延缓人民币加入SDR的目的到是什么,SDR这个小诱饵实在配不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胃口。正所谓SDR向人民币关了一扇窗,但全世界还为人民币留着门。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提款权不够特别
SDR的本质就是一种各国央行的储备货币。SDR是由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造出来的,其目的是希望部分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和其他货币不一样的地方是,SDR没有一个私人市场,其流动性和货币的收益率都是由IMF规定而非由市场决定的。但由于SDR自身设计的缺陷以及IMF成员国利益诉求的不一致,严重阻碍了SDR的发展。SDR自身的“组合性”使得其带有与生俱来的“博弈性”。到目前为止,SDR在全球储备中所占份额不足4%。SDR给成员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有限,尤其是受到分配机制不合理的影响,许多成员国并没有从SDR中获得什么好处。
综合来看,如果仅仅考察SDR本身,人民币的加入货币篮子对SDR或人民币来说都无足轻重,就像当年日元的加入一样。就目前SDR的使用的广泛程度而言,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仅表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或是中国经济的某种程度的认可。但就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大环境而言,SDR货币篮子的变更对于中国和世界太无足轻重,深刻的变化都在微小事件中慢慢孕育。
说到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毫无疑问当首推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广泛程度。人民币的使用广泛度与管制的自由度成正比,但就目前国际环境而言,人民币的自由度又与国际做空中国的程度成正比。在这样的情况下,想通过某些标志性时间改变大环境难度很大。所以,笔者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对人民币本身的使用和传播并无决定性影响。人民币加入SDR从历史的角度看,仅可为认定某些历史时刻提供了标志。
不以“入”喜不以“迟”悲
可以说,国人对人民币加入SDR的热情是由今年6月11日央行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时引发的。《报告》激发了国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热情和期望,认为只有加入SDR才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认可,而IMF突然宣布推迟考虑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又浇灭了大家的热情,大喜大悲都在瞬间完成。11月初,又有消息提及人民币加入SDR的可能性,而后又是推迟审议的传闻。回顾到这一系列的新闻、旧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悲?是喜?或是两者皆有?
(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其实悲与喜都大可不必。借用仓央嘉措的名句:“你爱,或者不爱我,爱都在哪里,不增不减”,人民币加入SDR何尝不是呢:“你要,或者不要我,我都在哪里,不悲不喜”。我们推动人民币加入SDR,其本意是扩大SDR的代表性,拓展其使用范围,进而与人民币国际化互推互助,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任你“流水”多情绝情,人民币国际化这朵“花”最终还是要落的。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但有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有其他国家的需要,是互惠互利的事,而加入SDR只是“花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罢了。而有时候我们这朵“花”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太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而忽略了“落花”的必然性。
(二)“名至”更要“实归”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迫切希望通过加入SDR提升自己在IMF和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声望。人民币和中国经济实力获得认可,是一种政治上的诉求。这种诉求是否要通过IMF来满足未尝可知,因为IMF自身也存在体制上的问题。我国倡导建设亚投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包含了我国对IMF的失望。像之前提到的,人民币加入SDR储备货币的篮子,更主要的意义是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比重。当人民币真正从RMB变成CNY的时候,我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诸多诉求自然能够得到满足。加入SDR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瓜熟蒂落的结果,而不是翘首期盼的依靠。
人民币国际化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日元国际化的教训
虽然政治上蝇营狗苟,但是日本作为经济体还是令人尊敬。日元作为地理概念上离人民币最近的一种国际化货币,其货币文化与人民币相似之处最多,回顾和总结日元的国际化之路对于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人民币而言较为重要。
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通过扶植战略性产业、鼓励出口,获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日元国际化之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消极期、繁荣期及再区域化期。
日元国际化有三大教训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本币国际化需要建立在独立货币主权基础上。纵观日元国际化发展路径,日本在政治、经济、能源和军事领域长期依附于美国,这种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依附关系,必然决定了日元国际化受美国利益影响。其次,本币国际化应先易后难,可以把货币区域化作为突破口。日元国际化受阻后才重新重视区域化,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动摇了日元在国际上推广的基础。最后,本币国际化需要稳定的金融体系和稳健的汇率政策。日元的急剧升值虽然短期吸引大量热钱涌入日本,但是日本金融体系无法承载快速升值所造成的热钱快进快出,对实体经济和金融资产造成的冲击是难以弥补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二)德国马克国际化的经验
德国是老牌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和在全球生产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客观上促进了德国马克的国际化进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我国相似程度较大,作为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中国,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经验对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人民币既具有参考价值,又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马克国际化国际化有强有力的制造业基础和国际贸易地位。纵观马克的国际化进程,德国制造业对于推动德国马克在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中的使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德国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德国制造的品牌和技术优势,才赋予德国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才促使马克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果某国出口的是石油、矿石、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的话,在商品议价和交易货币选择上就无法掌握主导权,本币在国际化的贸易结算职能发挥就会受限。
其次,马克国际化过程中伴随着德国严谨、稳健、灵活的监管政策。马克国际化进程中,德国始终保持着严谨和稳健的监管政策,特别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灵活调整措施引导国外资金流向,用严厉的资本管制政策和灵活的调整措施有效的方式保护了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促进了德国制造业的稳健发展,推动了马克的稳健国际化。因此,不是国际化就要放松监管,越是国际化货币越需要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机构,更需要严谨、稳健、灵活的监管政策。
最后,马克国际化有德国银行业国际化作为支撑。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德国为了推进马克国际化成立了很多大型银行来支持马克走出去,德意志银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自1986年起,德国银行业海外快速扩张,都是为后期马克的金融服务和国际清算夯实基础。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需谨慎前行,质量比时间重要
人民币国际化有一个大前提: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而言,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最重要的工作。过去我国经济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低廉的优势快速、粗放的增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失衡。调结构、去产能、修复资产负债表,这三项改革是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和重新走向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发展这棵大树,人民币国际化这颗“落花”也会被“流水”无情地吞噬。
综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加入或者不加入SDR,早加入或晚加入,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务实的工作和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前行。在这条康庄大道上,没有人能够设下“鬼门关”。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