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美中开战无赢家

2016年09月30日

导语:

7月28日,美国兰徳公司公布了一份受美国军方委托撰写的研究报告——《与中国开战》,引起外界广泛关注。中、美、日等国媒体都作了相关报道,但其中不少解读有失偏颇。也不知是撰稿人没有看完长达120页的全文,还是故意断章取义,有些媒体甚至认为这份报告是在鼓动美中开战。实际上,从报告全文内容以及主要作者接受采访时对有关问题的论述看,兰德公司研究人员其实是想表达这样几层意思:首先,美中开战,结局只会是两败俱伤;其次,双方不要光想着怎么开始这场战争,更要考虑如何结束这场战争;第三,双方不要试图以战胜对方为基点去制定作战计划,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不如从如何避免出现得不偿失的糟糕局面出发来思考各自的战略,因为这才是可控的;第四,双方政治领导人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失效保护”机制,以防止突发事件瞬间引发一场均无绝对胜算且代价高昂的战争。下面,请看太和智库北美研究中心对报告所作的深入分析解读。

 

兰德公司的这份报告英文标题名为:War with China --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在其公布的中文版摘要中,报告标题被译为:与中国开战——不可思议之议。从报告标题的英文原文和中文译名来看,其要表达的意思应是:虽然在外界看来,美中开战是不可思议的,但本文就是要对这件不可思议之事的发生、发展及结果作出设想与预判。报告使用大部篇幅,对2015至2025年间美国与中国开战的诱因、作战方式、双方战损,以及战争的影响、结局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评估。

 

 

一、为何开战

 

报告认为,美中两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美中在一些区域的利益冲突越来越频繁,双方可能产生误判,进而将对立升级为冲突,或因偶发事件爆发战争。报告共列举了五种可能导致美中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情形:

 

1、中日东海领土纠纷;

2、中国进一步强化对南海的主权要求;

3、朝鲜崩溃后,中、美、韩没有协调一致的军事介入;

4、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5、海上突发事件,例如,双方在一片美国并不承认,但被中国宣布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海域擦枪走火,造成美军一艘航母沉没。

 

报告特别以南海(而非东海)出现危机举例称,中国将整个南海事实上内海化的举动,包括修建人工岛、飞机跑道和其他军事设施,不符合美方利益,因此美方会派遣水面舰队去中方宣布拥有主权和正在进行岛礁建设的海域,这有可能引发双方军舰对峙,进而导致冲突。此时,美中双方政治领导人能够作出的选择会非常有限,军方则会提出将冲突进一步升级的方案。考虑到双方目前的军事力量对比,北京会比华盛顿更有可能退让,但随着中国军队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作战能力的提升,今后类似的危机会如何演变将很难料想。

 

另一方面,导致美中开战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中国军队将反介入和非对称作战作为对抗与制衡美军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而美军也了解中国军队反介入作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介入冲突时必然会先对中国的反介入作战体系动手,但此举将迫使中国先发制人对美军实施打击,以防止自己的反介入作战体系被摧毁。

二、战争的方式、规模与进程

 

一旦美中开战,将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战事又将如何发展?对此,报告给出了相应的想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美中之战将是一场区域性常规战争,除非是朝鲜半岛方向出现特殊情况,否则不大可能爆发大规模地面战。战时双方使用的主要武器装备为水面舰艇、潜艇、飞机和导弹,同时还将展开太空战和网络战。

2、战争发端且主要集中于东亚,但双方军力的扩散性部署将使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沦为"战区",并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3、除网络战外,中国常规力量不大可能有能力攻击美国本土,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国军事目标的常规打击范围将会更大。

4、双方常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战争初期打击烈度极高,双方战力都将受到极大消耗。如果美中无法在初期阶段达成妥协,战火将会持续燃烧,演变成为一场破坏性更大的长期战争,付出的代价将会越来越高。而战争持续的时间将取决于其中一方何时失去战争意志,或者双方何时意识到持续下去得不偿失。

 

三、双方战损与战争结局的评估设想

 

报告假想美中于2015或2025年爆发战争,从烈度和持续时间两个维度,以及军事、经济、国内局势和国际影响四个方面,对双方战损与战争结局进行了评估比对与设想。其中,烈度分高低两级,持续时间分短期(数日)和长期(一年及以上)两类。

 

 

若战争爆发于2015年,烈度为高,双方战损评估情况为:

 

1、空军:因遭到中国潜射导弹或陆基反舰导弹攻击,美军早期将损失一艘航母,大量战机被地空导弹击落,但美军最终会掌握制空权;中国军队的空中力量将迅速消耗殆尽,新增力量因能力不足容易受到攻击,一些飞机靠隐藏得以保留,但无法参与作战。                

 

2、水面舰船:因受到中国潜艇和导弹的攻击,美军早期会损失大量舰只,这迫使美海军只能在中国导弹射程覆盖区域外活动,无法有效发挥效能,但随着中国反舰能力被削弱,美军损失将会逐步减少;而在美国空军和潜艇攻击下,中国军队的水面舰艇将遭受惨重损失,海军基地无法使用。

 

3、潜艇:由于中国军队反潜能力低下和反潜力量被迅速消灭,美军潜艇将高枕无忧;中国老旧型号潜艇将在战争中被迅速消灭,但少量先进潜艇会生存下来,并对美国水面舰只构成持续威胁。

 

4、导弹部队:美军水面舰艇发射平台和发射短程空地导弹的飞机损失严重,潜射和远程空中打击能力将得以保存,导弹消耗量巨大;中国军队的路基导弹发射装置因其机动性和隐藏性将得以保存,但美军的空袭和导弹攻击将最终压倒中国导弹部队,中国导弹部队的C4ISR指挥通信系统将遭到破坏,大量先进导弹会在战争前期消耗殆尽,所剩仅为一些型号老旧、精度较差的近程导弹。

 

5、C4ISR指挥通信系统:因无法压制中国的网络和卫星攻击,美军指挥通信系统遭受损失将在所难免;中国也会同样遭受来自美国的网络和卫星攻击,并蒙受损失,其未经测试的C2指挥和控制系统将在战争压力下解体。

 

6、小结:中国军队将在战争初期取得战果,但在美军超级强大的作战能力面前,战力将被逐步削弱;尽管初期的损失在所难免,但美军仍将占据上风,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

 

 

若战争爆发于2025年,中国军事和科技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届时双方的战损评估情况为:

 

1、空军:由于受到中国潜艇和导弹的攻击,美军将损失数艘航母,西太地区的空军基地因遭到导弹攻击而不能使用,作战飞机因中国军队的战机作战性能和防空能力提升而遭受大量损失;尽管中国军机的损失仍然会很大,但由于先进战机的陆续服役和空中加油续航能力的提升,美军将失去对中国空军的压倒性优势。

 

2、水面舰船:由于中国潜艇、导弹和空中力量的加强,美军水面舰船将遭受重创,损失惨重,而且损失决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初期,同时,美军水面舰船的作战能力也会因中国军队攻击半径的增加而大打折扣;由于美国海军和空军优势相对减少,中国水面舰艇的损失将会大大降低,其损失将主要来自于美军的潜艇攻击。

 

3、潜艇:由于中国反潜能力的增强,美军潜艇将更易遭到来自中国的反潜攻击;相较老旧型号的潜艇而言,中国新型潜艇的生存能力和机会将会大幅提升。

 

4、导弹部队: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导弹发射平台和空军导弹发射平台将会遭到更多攻击,交战过程中将消耗大量导弹;中国军队对美国空中和海上导弹攻击的防御力会更强,装备导弹的数量更多,精度更高,交战全程同样会消耗大量导弹。

 

5、C4ISR指挥通信系统:美军在交战初期将遭到中国军队猛烈的网络和卫星攻击,并会在战争期间持续受到攻击;中国军队同样会在交战初期在网络和太空遭到来自美军的猛烈攻击,并会在整个交战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受到美军攻击。

 

6、小结:由于中国军队反介入作战和防御能力的提升,美军战损将会在交战过程中持续增加;而由于美军攻击能力被削弱,中国军队的战损将会相对降低,但仍将大于美军。

 

 

兰德的研究报告认为,从军事层面来看,战争爆发越早,持续越久,对美国越有利。如果2015年开战,美军的损失虽然也很严重,但会相对较小,而中国军队的损失将是非常惨重的。但随时间推移,中国军队反介入作战能力将会不断增强,双方军力差距也将进一步缩小,若2025年开战,美军的损失程度将从严重变为惨重,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依然惨重,但相较2015年,损失程度将会降低。总而言之,不论是短时冲突,还是长期战争,由于中国反介入作战体系的存在,美国要想在军事层面获得决定性胜利,似乎不太容易。

 

除了战损外,报告还从战事的持续时间、烈度等维度出发,综合考量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损害和影响,对美中开战可能出现的四种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大致可概述如下:

 

1、短期高烈度:若2015年开战,美国海空军将面临巨大损失,包括一些航母和地区空军基地都会遭受重创,但中国军队的损失会更大,包括位于其本土的反介入作战力量。数日之内,双方将明确意识到,美方的损失会相对较低,而且这种情况会随战事延续变得更为明显;若2025年开战,美军损失将会有所增加,中国军队的损失则会相对减少,但仍会高于美军,很难说是否会有胜出的一方。经济上,中国的全球贸易会遭到冲击,而美国的损失则仅局限于中美双边经贸。国内外反应将不会在政治上给双方造成太大影响。

 

2、长期高烈度:若2015年开战,战事拖得越久,对中国越不利;若2025年开战,美军获胜机率将会大大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获胜。战争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其能源供给通道将会被切断。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亚太盟友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会加大,其中最有可能的是日本。

 

3、短期低烈度:鉴于短期内军事冲突胜负难以预料,并有可能导致局面失控,造成重大损失,中美两国领导人可能一开始都不会授权军队展开全面攻击,作战行动将受到严格限制,呈现低烈度、零星化和难分胜负的特点,军事损失不大。若双方领导人能展现妥协意愿,军事冲突将会适时结束,从而避免给双方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4、长期低烈度:若战事有节制,损失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双方或将试图延续这种低烈度冲突,以避免付出妥协可能带来的政治代价。由于没有哪一方能够占据上风,这种情形有可能会持续下去。但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对中国而言,同时,双方国内外的政治反应也会随之激化,只是后果没有长期高烈度战争那样严重。

 

 

综上所述,尽管美国在2025年前后仍占据海空优势,但美中之战不可能演变成一场在中国本土展开的地面战,而无论按照哪个剧本推演,美中双方的损失都不会小,虽然报告认为中国的损失会比美国更大,但对于谁会最终胜出却无法确定。同时,尽管报告预判中国的GDP将会因战争减少25%-35%(远超美国的5%-10%),且国内存在更多不安定因素,但这些损失不大可能导致中国内部出现颠覆性变化。

 

四、如何避免大国悲剧

 

兰德公司报告在对美中之战进行评估与设想的同时,也对这场“不可思议”的战争表达了审慎的态度,并对如何规避这出大国悲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报告援引战争史实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起初都自以为可以控制局面、占据上风,于是战争从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对奥匈帝国占领波黑的反抗开始,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惨烈大厮杀,最终导致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终结,而英、法虽然成为战胜国,但也未能避免战后的衰落。言下之意,尽管从意图和逻辑上讲,大国之战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一方胜利便意味着另一方失败,但实际上,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更何况与当年不同的是,中美两国都拥有核武(虽然核战争不在研究框架范畴之内,但报告还是列举出中国可能使用核武器的4种情况),一旦动用这个重器,那可就真的是没有赢家可言了。因此,报告对美中双方发出了如下警告:一是,谁都不要认为自己有能力打一场可控的战争。美军不要傲慢地以为对中国反介入体系展开一次先发制人的打击就可以结束战斗,因为中国大部分反介入军事力量部署在陆上,而对中国本土的攻击势必会招致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击;同时,中国军队也不要鲁莽地认为,对美军西太平洋海空军实施突然打击后可以全身而退,虽然此举可能会重创美军,但也一定会激发出美军强大的战斗决心。二是,谁都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身所得一定大于所失。美中两国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常规战争能力,两军在远程探测、精确打击、网络战、太空战等领域也都具备相当的实力,而这对彼此所构成的威胁是致命的。

 

 

为防止发生后果难料的战争,报告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1、双方不应误判和突破对方的决心和战略底线,比如中方对美方在南海立场上的判断,又比如美方对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判断。

 

2、双方军队应为政治领导人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制定一套先发制人的打击方案。五角大楼要给总统提供更多的军事行动选择,且决不能在总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战备方案。同时,为确保威慑作用,美军应让中方知道自己在制定长期高烈度战争方案,否则,若只是不断暗示自己在制定针对反介入体系的打击方案,最终只会徒增中方采取先发制人行动的可能。

 

3、双方政治领导人应加强在和平时期、危机发生时,甚至是战时的交流沟通,防止因突发事件引发战争。特别是要建立“容错”或“失效保护”机制,防止双方军队在出现问题后便立即实施先发制人式的作战方案,进而引发高烈度冲突。

 

 

此外,报告还站在美国的角度,对如何增强美军能力,应对美中之战提出了建议,但同时也强调,这其实并不能帮助美国减少开战后可能遭受的损失。

 

1、切实加强高烈度战争条件下的持续作战能力。五角大楼应该分析长期战争条件下哪些关键性武器是“消耗得起”的,包括武器本身和供给能力。

 

2、切实加强高烈度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五角大楼不应再增加那些容易遭到中国反介入作战体系打击的作战平台数量,包括水面舰船和有人飞机,而应实施一项长期规划,重点发展在中国军事打击下更具生存能力的作战系统。

 

3、加强美军与亚太盟国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并制定应急计划。一旦美中之间发生突发事件,要加强与北约沟通,并及时掌握俄罗斯和伊朗的反应。

 

4、采取措施,降低因中国制造的关键性产品输入中断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5、制订阻止中国进口战略物资(如燃油)的计划。

 

6、针对中国反介入作战加大军事投入,用于发展陆基机动导弹、提升综合防空能力等。

 

7、对长期高烈度战争条件下消耗巨大的武器和物资进行评估。

 

结语

 

 

如何跳脱“修昔底德陷阱”(1),是美中两国不得不去面对并作答的一道历史性难题。事实上,自美国决心并着手“重返亚太”迄始,太平洋能否容得下美中这两个超体量的大国,便一直是两国政界和战略学界热议与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主要目的即在于通过稳固美中关系这根战略主轴,来维系和确保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和平发展。但遗憾的是,目前两国并未在这方面有多少建树,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至今仍是空中楼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片海市蜃楼之下,美国不断加快东移步伐,强化对中国的防范遏制力度,而中国似乎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积极厉兵秣马,整军备战。虽然两军至今还未发生任何实质性冲突,但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双方的紧张态势也并非言过其实。兰德公司的这份报告显然不是近期所作,对其所述内容以及对外公布背后的用意,各方见仁见智,但显然不是为了鼓动美中开战。我们认为,军事上的胜利并不一定意味着最终的胜出,这一点已被历史反复验证,抛却军事上一城一池、一时一事的得失,美中更应着眼未来,从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诚然,美中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竞争关系和一时无法化解的结构性矛盾,但这种竞争与矛盾是否非要用血与火来表达和解决呢?如果说“美中开战无赢家”,那么谁又会从中渔利呢?对此,美中都应予以审慎考量,毕竟,双方并不直接存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土主权之争,共同维护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是更加符合两国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

 

注释:

(1)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之所以最终变得不可避免,是因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惧。2014年1月22日,《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