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外汇储备是人民币资产安全的重要保证。2017年1月,中国外储规模回落至3万亿美元以下,各界对于外储的担忧乃至中国衰退的论调再次喧嚣尘上。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并刊载于2017年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
2月7日,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2017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其规模降至29982亿美元,较2016年12月下降123亿美元。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外储规模少降872亿美元,与上月相比少降288亿美元,降幅均明显缩窄。
中国外储变化引起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虽然外储变化中包含积极因素,但仍有部分媒体持续炒作“中国资本外流”,有的还再次聒噪“中国衰退论”,这与跨境资金流动更趋平衡的事实不符。
中国外储规模虽已略低于3万亿美元,但仍是全球最高水平。回顾中国外储的变化,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外储规模自1655亿美元开始迅速增加,到2006年突破万亿美元,2014年6月达到历年最高点为3.93万亿美元。而之后,中国的外储缓慢下降,在2017年1月跌破3万亿美元关口。
中国外储的快速上升主要动力来自贸易顺差及“热钱”涌入,而下降主要是贸易顺差的回落与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上升。虽然3万亿美元整数对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点位”,可能会对公众产生一定心理影响,增加他们换汇或者境外理财的冲动,但如果公众据此换汇理财,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大环境下,外汇资产的收益不但很难比过人民币理财的收益,还有很大概率会导致投资损失。
自2015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外储的关注持续增加,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在短期美元走弱和国际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资本流出压力已出现缓解的迹象。而当下对于资本流动影响最大的就是汇率预期。因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市场认为中国外汇储备1万亿美元都是过多的,而一旦预期逆转却又认为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还是不足的——自然,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对汇率的预期引导。
需要强调的是,因近期美国内政的不确定性增加,美元汇率已从高位回落,未来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降低,中国跨境资金流出会继续放缓。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常项目保持顺差、财政状况较好、金融体系稳健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有利因素都将继续支持人民币成为稳定的强势货币,也将促进外储规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中国外储的上升与下降,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
同时,公众对于中国外储下降也不必过度解读。人们知道,2016年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量有所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813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特别是美国、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资大幅增长,同比分别增长52.6%和41.3%,这也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态度。
2016年中国外储降而外资投资升,折射出喜欢“短频快”的“热钱”在离开,而对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长期投资在增加;跟风炒作的钱在跑,砥砺支持的钱在进。这“一升一降,一进一出”,反而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稳定、持续发展更为有利。所以,中国外汇储备破“3”没啥大不了的,人们需要予以关注,但不必过于担忧。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的成绩是干出来的。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