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2:00,北京PM2.5指数超过500,市区多个测量站爆表,老天爷仿佛开启了怀旧滤镜模式,这是北京一年来最昏黄、最令人窒息的一天。此时此刻,8000公里之外的巴黎,清晨萧瑟的寒风中,宪兵和警察已经在巴黎的许多重要路段布防,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巴黎恐袭之后噤若寒蝉的市民和外国游客,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几个小时之后即将开幕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
中国高度重视此次气变大会。11月28日18:00,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一行抵达巴黎,为习近平主席出席气变大会预做准备。虽然经过10个小时的飞行,但他脸上没有丝毫倦意,满面笑容轻松说道,“这次在巴黎要呆半个月,估计要打不少嘴仗”。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刚满66岁的解振华,此前曾参与了多次气变大会,但这是他首次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的身份参会。
11月29日下午15:30,习近平主席的专机降落在巴黎奥利机场,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气候变化大会。习主席一直心系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他先后与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统奥朗德签署中美、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节点,本次巴黎大会将确定2020年后国际社会如何分担责任,谈的是国际气候变化,争的却是国家气数消长。碳排放权既是国际义务,又可能是未来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单位,是一种道义和金融权力,不可不察。
从2012年9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申办此次气变大会到2015年11月30日会议正式开幕,三年多的时间里,法国总统奥朗德和巴黎气变大会主席法比尤斯在全球各地展开穿梭外交,尤其是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法国领导人言必谈“气变大会”,对巴黎气变大会的成功寄予厚望、充满信心,希冀达成以下四个目标:
1.与会各方签署一份控温普遍协议,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2.邀请气候大会参与国发表各国的减排贡献。
3.到2020年时融资1000亿美元,以支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采取控制气温变化的措施。
4.吸纳非国家政府类参与者提供补充与支持。
尽管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法国政府依然决定如期举办本次大会。大会举办地点选在巴黎市郊勒布尔歇,以便为参会的196个国家的代表(其中包括143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提供后勤保障。会场还设有环保科技成果展示区域和公众活动区域。
为了办好气变大会,欢迎各国贵宾,法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从11月13日至12月13日期间实施为期一个月的边境检查;11月29日和30日在巴黎多处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并禁止在巴黎示威游行等等。自11月29日,巴黎市公共交通全部免费。巴黎随处可见联合国气候大会标识:涂着绿色会标的通勤巴士,洋溢着热情的志愿者笑脸等。夜幕下的埃菲尔铁塔则化身一片绿油油的森林,利用影像技术,在塔山用英语和法语投射出“未来”、“热情”、“生存”、“感谢”、“爱自然”、“爱和平”、“我们团结在一起”等字样。公众可以通过参与“One Heart One Tree”活动,将特定的名字投射到塔身,变成一颗虚拟的树苗,主办方会相应地在地球的某处种下一棵真实的树苗。埃菲尔铁塔前的大桥两侧,则竖起了几十张巨型宣传海报,提醒气候变化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而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回溯过去2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历史,几乎每一次会议都伴随着分歧、妥协与共识。从1992年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达成《京都议定书》,从巴厘路线图的形成到《哥本哈根协议》的彻夜谈判,从坎昆会议到今年的巴黎会议,世界在变化,气候协议也在进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模式已从《京都议定书》的“自上而下”强制减排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举一动都被世界关注——或被指责、或被跟随。很多人对2009年哥本哈根气变大会上的戏剧性的一幕记忆犹新: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强闯温家宝总理和巴西、南非、印度等国领导人会谈现场,要求在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上承担更多责任,被严辞拒绝。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指责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应该为哥本哈根气变大会的失败负责。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奥朗德共同发表《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奥朗德在接受采访时说,此次访华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巩固和加强法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是为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做充分准备。巴黎大会的召开对国际社会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将通过此次会议,检验国际社会是否愿意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访问过程中,奥朗德表示,几乎每个国家都已提交未来几十年的减排计划和国家资助贡献,国际社会实现了广泛动员,融资领域也有积极进展。融资1000亿美元的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即使目前各国宣布的所有资助贡献都能兑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幅度也将达到3摄氏度,超过2摄氏度的既定目标,科技进步和各国进一步加大投入的承诺是未来希望所在。
奥朗德访华30多天前,习近平主席在访美时与奥巴马总统共同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了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奥巴马说,这体现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碳排放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为巴黎大会的预期成功做了最好的注脚。
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一直在行动。前往巴黎参会之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自2009年向国际社会宣布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以来,中国在节能提高能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建立了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和问责制度。通过艰苦努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和碳强度目标均已完成。
行动最能说明问题。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2015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出现下降,既有国内需求减少的原因,也有中国应对秋后变化、提高环保标准的因素。《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对高含硫量煤炭的国内生产和进口都进行限制。2015年6月,中国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方案,包括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等。中国在42个省市开展低碳试点,在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近20年累计节能量已占全球的52%。同时,中国宣布建立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但为全球做出了显著贡献,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得到较大提升。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重要原则,业已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中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要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和要求。但也要看到,在‘区别’之前强调‘共同’二字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是大家的共同责任,都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国际社会期待中国付出更大努力,做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保七”任务繁重,每年还有近1000万新增劳动力。这些都需要中国政府仔细权衡,做出最好的判断、制订最佳的政策。据了解,中国已明确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争取提前达峰。另外,争取2030年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要增加45亿立方米。
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聚同化异,方能相向而行。中国既要增强定力,做负责任的大国,不折不扣落实减排任务,又要保持清醒,充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言,不冒进,不为一些境内外环保组织发布的失实数据所扰,保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健康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扶持国内环保研究,掌握核心技术,防止环保新兴产业被外企垄断。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