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微评之教育改革
2016年03月11日
编者按: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文化艺术界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提出了关于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提案。他认为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633学制”时间太长,小升初和中考又让学生忙于复习应考而不是学习新知识,因此建议取消小升初和中考,实行10年一贯制直通车,之后一部份人上大学,一部份人上职业院校。对于莫言的提案,赞同的人不少,质疑的声音也很多。教育,微观而言可以empower the individuals,关乎个体能力的发掘、价值的实现,宏观而言则关系到国家能否打通社会阶层升降通道、民族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文明能否得以传承与延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中国社会的普遍共识,但是,提出问题容易,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科学合理、能让各个利益群体都接受的方案却很难。中国教育未来应该何去何从?以下分享太和智库内部讨论部分视角。
正方:拼成绩VS反方:拼素质
正方:标准统一的考试是当下中国最公平的制度,需要改革的是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而不是统一考试本身。这是普通民众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而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却想把它关上,并忽悠底层民众帮忙一起关上,这些人是居心叵测的利己者。穷人想不通过淘汰性的考试就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一边快乐玩耍还能一边实现人生价值,目前几无可能。去年深圳“阿玛尼少年”在政协会议提出要改革“一考定终生”,那很正常,因为他够格!可是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也哭着闹着要废除中高考制度,那就需要好好反省一下了。正是在一考定终生的制度运作下,我们还能在清华北大看到扛着蛇皮袋读书的农家子弟,也能在蓝翔职业技术学院见到开着跑车上学的学生。
反方:改革的目的是在考试制度之外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成才途径和可能性,最终是要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非继续像现在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是说要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事实上职业教育从来也没有低精英教育一等,比如在德国,在奔驰宝马公司工作的接受职业教育的高级技术工人,就比德国总理的收入还高。
正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的现实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受尊重程度都和精英教育相去甚远。扪心自问,如果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只能上技校,你会愿意吗?显然不会,家长们谁都想把孩子往清华北大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需要考试、只要面试一下就能进清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谁都能料到了,那就是大量考生及家长挤在清华北大门口,有钱又权的人就能很容易找到途径比其他人先进那扇门。说要靠平时成绩,那么权贵就会用钱用权,把他们子女所有成绩搞到满分。实践已屡屡证明,但凡规则有任何可变通性,有资源的人就能够用资源换取优势,全世界都是这个规则。比如中小学靠户籍决定,学区房便应运而生,海淀学区附近的房子十几万一平,权贵和富豪可理所当然地享受最好的教育;手上资本弱一点的,则想方设法花钱疏通关系择校。目前学区制度的改革方向,可能会让投资学区房的人哭了,甚至可能批评政府朝令夕改,但客观上,也不失为一种平衡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办法。
反方:个体是有差异的,“一考定终生”的问题在于把所有人都用一样的标准批量生产和选拔,妄图抹杀个体差异,这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还不人道。有些孩子就是应该成为球星、歌星、影星,同质化的考试耽误了他们的天赋。最近好多人在朋友圈里讨论人机围棋大战,咱们的新闻里,机器人却在背唐诗绝句,考试化思维影响创造力和多元价值。未来的20年,是中国人绽放天性的开始。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人生发展,正扑面而来。
正方:这恰恰是考试制度的功劳:公平公正,操作空间小,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机会,防止“赢者通吃”。无论家境贫富,无论身份优劣,所有人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有能耐的吃肉,没能耐的喝汤,完全靠真本事决定。我们身边有太多高考制度的受益者,有人在当工程师,有人在部委就职,律师、医生、教授比比皆是,还有人靠着游戏软件身家上亿。往前看几代,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恰恰就是这种看似简单粗暴但绝对公平的制度给了我们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的机会,况且日趋合理的考试也确实可以批量化地筛选出心理素质、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对于家庭条件良好的孩子,备用路径很多,即时在考试中失败了,也不影响他们有更多发展和自我实现途径。
教改的困境
西方的精英阶层享受最昂贵的私立教育、接受比中国重点高中还魔鬼的教育,社会底层则享受免费的公立教育,在每天快乐中走向职业学院,社会分层固化,西方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当下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这种分化趋势也正在蔓延。阶层和类型的分化其实是难免的,是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但是怎么样使得分化能够以一种尊重多元价值取向、尊重个体价值的良性方式呈现,是教育改革以及整个中国社会需要考虑的。
目前中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地区配置不均衡、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配置不均衡、办学力量的不均衡。一方面是高校在京招生名额连续几年都招不满,北京某名牌高中不少学生毕业后都直接去国外读书,另一方面是不发达地区寒门再难出贵子。如何才能解决这些矛盾?继续鼓励民间资本开办学历教育就是一条很可取的路子。
教育改革方向有三大决定力量:一是要落实上级指示,确保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权;二是要基于基层需求,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要紧跟国内外的前沿研究,以求引领未来、抢占先机。但问题在于,领导的指示未必科学,基层的需求未必可行(比如幼儿教育免费,现在就缺乏资金量来维持),专家的建议又未必符合实际。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教育改革是个牵扯面极广的问题,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都有自己代言者,如何能在这种众说纷纭中寻到一条合理的路径,还有待更深层更全面地探索。让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坚守的力量、相信正道的力量。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