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见外 莫著中

2016年06月20日

编者按:

胡笳声入耳,葡萄酒微醺,养太和之气,复汉唐能容。当今之世,整个地球正在转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史无前例的世界性变革正在发生,为达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目标,中华民族必须重建无内无外、一体无形的气度。不避探于普世,不龃龉于误解,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善用话语权这一舶来品,突出话语责任、话语善意、话语诚意,淡化话语权利,显王者风范,扬大国风度。请看苏克仁先生如何倡导太和之气。
 

关系要铁,就莫见外。

 

我昨天请你吃饭,你今天非要请我喝酒,还我的人情,不想欠我的。这就见外了。酒席上,一碰杯,我有了行酒令:“莫见外。”你也回一句:“莫见外”。就都干了。

 

你那么见外我为什么还去?因为我不见外。你见外那是你的事。见外就见外啊,挺好的。你见外我才有酒喝嘛,哈哈。“我对你铁,你得对我铁。”这就见外了。这不是铁,是“小人同而不和”,是一肚子计较,是满腹的狐疑,反而容易掰了。掰了之后,就摇头叹惜“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来掩饰自己缺铁,为自己缺铁开脱,借口是人家缺铁在先。其实,铁是自由的,自在的,我自己说了算的。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我是铁。至于你是不是铁,你是水还是金,跟我是否铁没关系。不能因为你不是铁,我就不是铁了,不能因为你是水,他是金,我就不是铁了。也不能因为你铁,我就铁了。为什么?我铁是因为我是铁,而不是因为你是铁。那我就不希望你铁了?那倒不是。相反,我热望着你铁。为什么?因为,假如你铁,那你就幸福了。自由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自由。幸福自由就是铁,铁就是自由幸福。假如你铁了,那么即便我不铁,你也是幸福的自由的,而且会热望着我能铁,会幸福地自由自在地千方百计地帮助我铁起来,幸福起来。为什么我能铁起来?因为你发现:我也有铁性,和你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混夹了很多杂质,还是一块矿石,需要经过煅炼,才能炼成和你一样的铮铮铁汉。

 

 

管仲和鲍叔牙是铁哥们。他们的故事流传两千多年,流到今天还是那么铁,真可谓“铁流”。这对铁哥们早期合伙做生意,赚来的好处管仲都要多拿点回家。鲍叔牙却不以为意,始终对管仲很好。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穷,有老母要赡养。这是鲍叔牙的好,不见外,保证了合伙企业的领导层团结。这领导层的分利方案或许不是先商量好的。《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自称“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也许是管子管着分配大权,往往多分给自己一些。让人觉得是管仲先多拿在先,鲍叔牙理解认可在后,然后成为惯例。可见鲍叔牙不见外。后人也比较认同,比较赞赏称颂。但仔细想想,要做到像管仲那样不见外,似乎真的比做到鲍叔牙那种不见外,要难很多。为什么?因为“鲍叔”的不见外,更容易让人觉得是行善,容易生起同情和好感。管仲的不见外,却容易让人感觉不舒服,觉得是在干坏事,至少不那么光彩。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不应该贪便宜吧,应该相互照顾吧,何况一个是管家的老二(仲),一个是鲍家的老三(叔),合伙做生意却在分利上弄出一本糊涂账,这生意经就有问题。难得糊涂啊那是鲍叔的境界。先得糊涂啊却是管仲先下手为强造成的既成事实。一般情况下,旁人看好鲍叔,比较容易;看好管仲,那就难多了。所以在不见外这一点上,感觉管仲这一种更加难能可贵。难在哪里?难在可能要丢面子,遭误会。可是,一讲面子,正好就见外了,关系缺铁了。现在情况明朗了:合伙生意这一件上,鲍叔有面子,管仲没面子。但我们的结论却不同:管鲍之交铁,主要铁在管仲。我们现在要说:鲍叔不见外,管仲更不见外;鲍叔铁,管仲更铁。我需要,所以我多分,而且你也应该理解。商务商务,总得商量着办,可管仲对鮑叔,大概是爱你没商量了。

 

相反,早在司马迁之前,人们就大多认定没有鲍叔的识才荐才之功就没有管仲的大业,因此鲍叔有伯乐之功,而此功远在管仲的功业之上,因为管仲的功业再大,也只是一匹千里马的功业。

 

不过,管仲的功业中,似乎也应该包括伯乐功,因为管仲也是一位伯乐。至少就管鲍关系而言,管鲍互为伯乐。鲍是管的伯乐,鲍叔发现管仲是一匹千里马并向齐桓公力举,使他得以辅佐桓公成就千古传颂的霸业。但管也是鲍的伯乐,管发现鲍是百里马而非千里马,因而管仲这位霸相在自己病重临终前,坚决不向齐桓公举荐鲍叔接任齐国相位,从而避免了因自己错举鲍叔而毁掉齐国霸业的可能性。铁哉哥们,管仲铁腕,至少不亚于鲍叔之铁,由于临终时的这番不举之功,把管鲍之交推向最高潮,一举两得:一是避免了一场国难,二是激发铁哥们深刻反省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力改之。于国家于兄弟,都是天大的好事,可谓精忠报国家,精忠报兄弟,铁骨柔情令人仰慕。性格决定命运。假如鲍叔因管仲的临终之言而获益,那一定是性格上的进步了。性格修养有进步,命运就一定会跟着改善。鲍叔一家福业传承十多世不绝如缕,或许就有管仲这铁腕临终一扶的大功在内。有了这一扶,管仲可以安息了。这是“不见外”的奇迹。

 

岂止是铁腕临终一扶,还有开业一推。这是管仲铁腕最初的精彩着力点,光彩耀眼,力度惊人。何以见得呢?

 

话说公元前674年,齐僖公死了,名叫“诸儿”的太子即位,做了齐襄公。齐襄公人品不好,齐国老臣不免忧心忡忡,政局动荡,人心思变。当时,齐僖公的二儿子公子纠,由管仲辅佐;三儿子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鲍叔牙一肚子不高兴,心想:僖公明明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位,又认定他鲍叔牙无能,才让他辅佐小白。所以常常称病不出。管仲的看法却不同。他劝慰鲍叔牙说,据他观察,“国人因为讨厌公子纠的母亲,就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点子多,性子又急,但却深谋远虑。除了夷吾(管仲)我,再也没人理解公子小白了。公子纠就算今后把老兄(诸儿齐襄公)废掉,自己做国君,也终将一事无成。到时候不是你鲍叔牙出来安邦定国,还有谁呢?”鲍叔牙一听,还真有道理,就开始竭力辅佐小白。后来的发展,果如管仲所料,是公子小白成功,做了齐桓公。然后才有鲍叔牙推荐管仲做桓公的相国这么一回事。管仲其实是自知知人,知人善任,对桓公则知人善辅,对鲍叔牙则知人善不任。识小白者,管仲也,非鲍叔也;识鲍叔者,管仲也,非鲍叔也;识管仲者,管仲也,非鲍叔也。这就是管仲的伯乐功,而且是头功。管仲的不见外,在这里崭露头角,因为他竭力推举自己的“兄弟”鲍叔辅佐自己的政敌公子小白,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不见外。自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奇绝。

 

有这两件,是否可以认定,管仲更加是鲍叔的伯乐呢?管仲是否比鲍叔更加不见外呢?

 

管仲的不见外,还有许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得到孔夫子的高度肯定,可是连孔夫子的大弟子比如子贡、子路他们都觉得是污点,是不仁不义,不是什么闪光点。可见,什么是孔夫子的仁义道德,在孔夫子和大弟子之间,是有不同看法的。从古到今流行的许多所谓儒家仁义道德,能达到子路子贡的境界就很不错了,可是离孔夫子还差十万八千里乘以十万八千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弟子们不如老师那么不见外,甚至连管仲那种不见外都达不到。管仲离孔子有多远呢?霸业离王业有多远,兴许管仲离孔子就有多远吧。孔夫子对管仲是多有批评的,但当弟子们批评管仲的时候,孔夫子又开始表扬管仲了。

 

而假如我们相信《史记·孔子世家》,相信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相信老子对孔子的批评,那么我们也就会觉得老子的境界似乎更高一筹,老子的不见外,也许比孔子的更宽更深。

 

其实我们这里谈的并不是历史,不做任何考证。我们谈的是故事,至于历史上真相究竟如何,和我们的目的是毫不相干的。我们本来可以胡诌几个名字,胡编几个故事,当做写小说,来说明“不见外”的道理。因为生活中有这样的故事,至于由谁来表演这些故事,以及如何改编一些情节使之更富于戏剧性,从而更能体现一个道理,那是另一个问题,暂可按下不表。比如说到老子孔子,我们可以借用《吕氏春秋》讲的一个“史实”,把它当作一个小品,来对比一下这两位圣人不见外功夫的差异——

 

《吕氏春秋·贵公》说:楚国有人丢了一把弓,却不去找。旁人问:弓丢了,怎么不找啊?回答是:有楚国人丢了弓,有楚国人会捡到的,找什么?孔夫子一听,感叹了:好啊好啊!要是把“楚国”二字去掉,就更好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语,又加了一句点评说:要是把“人”字去掉,就更棒了。为什么更棒?《吕氏春秋》总结说:老聃可算最有公心了。为什么呢?因为,天地这么广大无边,生养万物却不把万物看作自家宝贝来独占,万物都蒙受它的恩泽却不知道这大恩大德从何而来,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天德地行啊。

 

 

用现代汉语说,在三皇五帝这种不见外的法眼中,是没有“老外”的。在三皇五帝的国度,万国来华,华人们和外国人在一起,华人们一口一个“老外”,融洽得很。这不是见外吗?怎么还融洽呢?不知怎么搞的,我叫你“老外”,我就是如此的“不见外”。那些“老外”呢,也乐此不疲,以“老外”自居,自称“老外我如何如何”。天下一家的太和之气,就这样滋养着。这气氛不错,有“不见‘莫见外’”的气象了,可以随时把“老外”挂在嘴边了,用不着担心“莫见外”三字变成僵化的教条,束缚我们的手脚了。同样,所谓“不见‘莫见外’”,也不会硬化为教条了。为什么不要教条?因为,比方说,假如管仲遇到的不是鲍叔而是另一个人,管仲可能就不会那样爱你没商量了,但这也并不说明管仲见外了。又比如,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可能对“自家人”见外,对“外人”反而不见外。或许还有一种情况:见外是不见外的一种表现方式,反过来也一样。所以,“不见外”是不能教条化的。要防止教条化或教条主义,可以仿照《金刚经》的“谓非名”句式,说一句“所谓见外,即非见外,是名见外”;同样,也说一句“所谓不见外,即非不见外,是名不见外”。正如《金刚经》中如来提醒弟子说:注意啊佛法不是教条啊,“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啊。同样,“谓非名”句式是不是教条?也就值得琢磨了。大学课堂上,有同学在做这道思考题时,有过精彩的开悟。于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越是不见外,就越能尊重距离,就越是懂得内外有别,就越是欣赏距离产生的妙美,就越是尊重差异变异乃至隐私和种种产权,就会越来越和,越来越不同,越来越留心向见外先生学习,拜他们为师,给他们建言,和他们切磋,甚至放手一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心无挂碍。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国,打工还是创业,上班还是下班,无论对近邻还是远亲,熟人还是生人,助手还是对手,都是如此。

 

在这样的氛围中,不见外的遇到见外的,总是一件美事。他们可能主动打招呼:“嗨,哥们,吃了没有?”那见外的先生,遇到这种不见外的家伙,有时候还真的不好意思见外了,常常是回敬一句,同时伸出有温度的手,握住了不见外同学。更多的时候,这件美事只是不见外同学的一种美意而已,尽在不言中。

 

管仲鲍叔是春秋时代的明星,成就了一段佳话。我中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传承不绝,同管鲍之交金兰之谊等等的开放性、不见外,同这种心心相印集天下之大成的不息追求,应该有关系。当今之世,整个地球正在转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史无前例的世界性变革正在发生,颇有几分春秋战国时代的气象,但天下一家的太和气象渐成气候,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息息相通血肉相连的走势越来越明显。这跟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又是很不相同的。虽然如此,我们或许仍然可以从管仲鲍叔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包括他们“不见外”的行事风格。

 

学了管仲鲍叔之后,接下来学习孔子老子,甚至学习惠能,学习他们的不见外功夫,就比较容易了。孔子的不见外,导向天下一家人;老子的不见外,扩大到天地一体,超出了天下人间的范围;惠能的不见外,则是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的一体,真可谓“万物皆备于我”,可谓“众生病故我病”,“我痊愈则众生痊愈”,“我康复则众生康复”,有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雄心大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天地人生命共同体的滋养,都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潜心修炼种种不见外的功夫,并不断提高修炼的层次,直到无内无外、一体无形的化境。

 

 

在这样的修行旅途中,不见外同学会发现一段风景,名叫“中国人学那么多外语有必要吗天下第一关”,奇峰突起,美不胜收;会发现一道美景,叫做“我堂堂中华为什么要过西方人的圣诞节无双大绝壁”,壁立千仞,雄视万古;会全球巡回欢度“万国音说汉语节”,如闻天籁,沁人心脾;会一年一度全球喜庆“万邦春节大联欢”,春风得意,万物萌动。

 

美哉,这帮不见外同学,怎么好像越来越有中国味儿了?

 

怪哉,到底什么是中国味呢?

 

天空飘来六个字:“莫见外,莫著中”,经由一带一路,风行天下。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