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金秋九月,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在京召开,中非双方携手发出构建更加紧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呼唤,谱写“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的新乐章,制定中非合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的新路径,奏响中非人民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新旋律。在新时期、新规划、新愿景下,在“一带一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以及中非各国发展战略的框架下,中非如何采取切实举措促进民心融通,应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意。太和智库研究员延伸,围绕这一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看法。
习近平主席指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民为本,倡导合作共赢,力促联动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民心相通”,意义深远。一是应顺应民愿、汲取民智、动员民力,旨在增进友谊、加深了解,夯实社会根基和民意基础;二是可以深化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
中非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与中国未来发展紧密相关。非洲是中国投资和援助较多的地区。对于许多非洲国家而言,中国是最大的贸易国和投资国。中国人也是在非洲的最大外国人群体。民心相通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基础”,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增进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非民心相通事业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包括大力促进地缘相联、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命运与共,让中非民众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好朋友、好伙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
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时指出,“中非合作要经贸和人文两个轮子一起转,把中非合作带入快车道”,为中非民间和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中非合作论坛举办以来,中非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与2000年相比,2017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700亿美元,增长数十倍;中国对非投资达到1000亿美元,增加100倍,在非中资企业增至3200家。2017年非洲来华旅游达62万人次,中国赴非旅游超过100万人次。中非经贸往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与非洲各国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愈发深入,为发展中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例如,为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国先后提供7.5亿元人民币援助,派出医疗队2.5万人次,医治了3亿多患者;“光明行”活动让7000余名非洲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在非洲的中国文化中心由2个增至6个;在41个非洲国家开设54所孔子学院和27所孔子课堂。经贸往来为中非人民带来物质互利,人文交流为中非人民搭建起心灵的桥梁,两个轮子协调共转,有力确保了中非关系不降速、不偏航。
半个世纪前,中非在第三世界与国际秩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反对殖民与压迫等国际议题上有许多共同语言,“中国被非洲抬进了联合国”。非洲老一辈政治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后,新的政治精英面对全新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缺乏与时俱进的了解。中非传统友谊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发展。
非洲人民有着独特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非人文交流要淡化政府色彩,民间组织唱主角,润物无声。特别是要从非洲精英群体入手,坚持多角度、多渠道、多角色、多主体,这是打通民心的关键。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要找准双方的共同话语,如“脱贫”“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和“能力建设”等,这是事关中非关系稳定发展的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工作。
在保持“自上而下”的外交成果的同时,应进一步强化“自下而上”的文化外交、软实力外交和公共外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作用,用非洲人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既要介绍中国的大政方针,也要从细微处着眼,介绍普通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要消除某些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负面宣传的影响,就要注重宣传介绍中国如何经过40年改革开放,实现富强;中国人民如何通过勤奋工作获得物质丰富、生活便利、社会安全稳定等等;要特别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人在非洲的成就,从非洲人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切入,如打井抗旱、修建医院等,这样更容易引起关注。
在平台建设方面,借鉴四达时代公司在尼日利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等国取得广电网络升级改造和运营权的成功经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成更多类似中央电视台外文频道(CGTN)在非洲落地。同时,加快推动影视剧翻译,《媳妇的美好时代》《西游记》的斯瓦西里语译制片在坦桑尼亚热播就是很好的案例。
除了媒体发力,每一名在非洲的中国人也都应起到好的宣传作用。近几年,随着中非经贸规模扩大,民众交往增多,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中国投资者不遵守当地国家的法律法规,采取行贿手段获取短期利益,违规经营,部分中国旅游者忽视基本公德,给当地社会留下不良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对赴非人员的培训,提升每一个在非中国人争当“民间大使”的使命感。让他们对非洲的法律、文化、风俗心存敬畏,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学会融入、沟通和理解,学会求同存异,而不是总想着改变对方;让他们学会遵守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杜绝污染,杜绝为了赚钱而伤害非洲人民情感的行为,如滥砍滥伐、破坏环境等。中国在非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本土化管理,既要更多地为本地员工创造就业机会,也要不断地通过培训来提高本地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在非洲的中国人,除了工作外,还应多走进当地社区和节庆活动,多了解非洲民俗传统;同时多邀请非洲人参加中国的节庆活动。规范企业和公民在非洲的行为,对于加强中非民间融合、沟通非常重要。
支持非洲民间亲华友华知华的非政府组织(NGO)发展。增设更多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鼓励汉语学习,在非洲各国建设并运营全日制国际学校。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发挥各国赴华留学和在非孔子学院毕业生的作用,使之成为沟通中非的桥梁和纽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促进中非由下而上的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在非华人华侨、在非工作多年的外交人员和其他人员的社会活动作用,发起组织有影响力的民间团体。这类民间组织的运作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通过申报完成中央政府的项目,取得资助,同时依靠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加强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也可涉足咨询行业,与公司、商会合作,为中非各领域合作出谋划策。这些非政府组织可以聘请有志于促进中非合作的当地官员作为顾问,从高层、中层等不同层面获取非方对中非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