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沿线国家、地区以及域外积极参与此项倡议的国家、组织一道,共同开展严谨务实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与现代历史上一些国际合作计划不同,“一带一路”倡议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多边互惠互利机制,为“丝路公民”铺就了一条共同繁荣的道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从顶层设计迈入务实合作阶段,中方提出的“五通”原则又进一步拓展为8个具体的合作领域,即:基础设施、贸易、投资与产业、能源资源、金融、生态环保、海洋、人文,并根据建设发展需求,搭建了一系列金融投资服务和经济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希望带动相关国家和行业跳跃式发展,而连带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离不开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支持,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请看热心读者轻舟对“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银行业发展问题的分析。
(一)为银行业在能源、交通运输、电网和旅游文化等行业领域带来了更多层次的合作机会。“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对于资源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十分重要。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沿线资源国家未来将向中国大量输送石油天然气,必然将增加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建设,银行业可为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的上下游,如石油管道制造企业、项目建设等提供融资服务。丝绸之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未来丝绸之路将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热点,这也为银行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带来更多机会。同时,银行业在交通运输、通信和电力等配套行业领域也将获得更多拓展机会。
(二)将推动银行业务转型,进一步提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而基建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如果银行还以传统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资本消耗会比较大,在目前资本约束条件下,银行有心无力。同时,由于基础设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平台和类平台业务,这类公司融资受限,银行无法通过传统融资方式解决。这就要求企业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充分利用发债、信托、理财等多元融资途径,银行角色将从融资转变为融智,这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
(三)为银行业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港口为支点建设,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在国内,特别是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便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一带一路”建设将加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将会产生大量国际贸易融资服务需求,国际贸易融资的形式也将呈现多样化。
(四)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令人民币业务迈向新阶段。“一带一路”将为商业银行开展并完善人民币业务提供新契机,带动更多贸易往来和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谈判与签署,从而提高人民币使用频率以及海外储备,人民币结算走进当地市场,又将提高人民币交易的便利性和公允性,同时降低了第三方货币计价或第三方货币清算的交易成本和支付风险。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将逐渐由“计价职能”走向“定价职能”,未来还有可能成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商业银行在开展双边合作项目时的人民币资金支持、人民币风险规避产品、人民币衍生品交易、人民币拆借、人民币清算等业务和服务都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将不断带动银行业在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方面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由于贸易合作国的合作方式、币种和国别的变化,商业银行将对固有业务产品进行改进、创新和优化,提升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特别是在传统融资方式受到监管限制时,商业银行将转向其他金融服务,并与当地市场进行合作,如:资产证券化、资产托管、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和银期合作等。
(一)市场及政治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众多,无疑会产生各种复杂风险。首先是市场风险,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北非西亚16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而且会因资源、领土等纠纷出现政局不稳,使得市场风险隐患增多。此外,人民币在国外尚未完全流通,银行在结售汇等方面也面临一定风险。其次是政治风险,在60多个不同的国家中,中国和东道国监管法规差异性带来的冲突可能导致合规风险大大增加。大国博弈,世界各国保护主义抬头,政权更迭频繁,政策不稳定等因素,都给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和经营带来风险。另外,各国文化习俗差异也可能给中资银行海外发展带来风险。
(二)投资收益风险。“一带一路”建设所带动的投资,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而大多数基础设施投资都具有投资收益率偏低的特点。尽管中国经济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有着长期、持续、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撑,但中资商业银行在支持国内基础设施业务中之所以能够保持可持续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同时具有正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意味着中央政府愿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这一领域,而正外部性意味着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其周边土地通常会显著增值,这会使得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地方政府从中获得不菲收益,正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上述两种机制在本国适用,但在国际上作为商业投资却未必适用。一方面当地政府缺乏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外国商业银行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动机;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相关资产升值的正外部性几乎不能惠及中国的投资者。此外,基建设施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银行发放境外贷款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定价,息差水平、资本回报率远远低于国内人民币业务,使银行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和机会成本,这是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投融资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
1、国际方面。根据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项目合作情况,以及2018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东南亚和中亚是未来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根据我国与当地合作项目的推进程度与当地国情,银行需要调整战略支持方向和策略。
东南亚地区11国处于“一带一路”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中国西南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东南亚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合作地区和经济贸易合作地区,与东南亚展开合作将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化石燃料资源较为匮乏。由于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南亚、东南亚国家对油气需求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其中,新加坡是典型的零能源存储和生产国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而新加坡是我国在东南亚地区重点合作国。另外,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东南亚地区等国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这为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展开基建合作提供了可能。目前,在建的重点合作项目是中缅铁路项目,未来中国还计划与泰国展开铁路建设项目合作,与柬埔寨共同建设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能源对东南亚地区的输出,同时也加深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带动商贸和旅游业发展。东南亚各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巨大的经济建设需求将带动其对金融业的支持,我国商业银行可积极关注与东南亚交通建设方面的合作项目,为地区贸易交流提供资金清算服务。
中亚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亚五国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地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核心区域,扼守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产业方面,银行可重点关注能源项目的合作。一是中亚五国油气资源丰富,且由于当地技术较为落后,储产比较高,中国将积极与中亚五国展开油气能源开发项目合作。二是中亚地区所处位置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但依然存在开发利用率极低的问题,中国是全球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领军国,和中亚地区在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合作有较大空间。哈萨克斯坦石油和煤炭资源储备丰富,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储备丰富,里海发现了全球第二大油田,中国将根据各国能源储备情况展开具体合作。银行可根据与中亚地区的能源项目基础建设需求,提供具体的战略和资金支持。
2、国内方面。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议银行重点关注新疆、陕西、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地区。其中,新疆和陕西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新疆地区的战略地位依旧不可动摇,加深新疆、陕西与有关国家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东南亚地区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贸易出口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关注重点,而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地区将成为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重要交通枢纽。2017年,四川和重庆也成为新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未来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可期。
我国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承接着“一带一路”港口建设任务。银行可重点关注上海、福建和广西三省市的海上贸易合作情况。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试验点;福建地理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且自贸区已经获批,将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通道”和“门户”。这些地区贸易区的设立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得以实现的关键。由于这些地区是我国进出口的重要通道,物流业的发展与规划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银行可在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建设、资金清算核算、汇率换算、物流业管理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
1、跨境金融方面。东南亚和中亚国家对人民币具有较高接受度,随着我国与有关国家商贸投资往来日益密切,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业务上,仍需紧紧围绕客户“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资金周转”的核心需求,大力创新和推广费率低廉的境外融资性保函产品,抢占人民币结算业务市场。
2、跨境信贷融资业务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需求强烈。在国内企业海外工程相关的招投标、工程预付款等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提供跨境担保、内保外贷、外保内贷服务。涉及资金规模数额巨大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团贷款方式,为国内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此外,商业银行在跨境租赁方面的工作已走出国门,推广至亚非欧多个区域,未来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可以为银行客户在跨境交易结构的多样化方面提供有益帮助。
3、大力推动跨境投行业务。随着“一带一路”推进,跨境并购等业务的需求将随之增加。商业银行在跨境投行方面,应当积极营销大中型客户,配合“走出去”需求,提供一整套包含基础汇兑结算、并购咨询、融资服务、财务顾问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与“走出去”大中型国内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力度。商业银行应打造具有“离在岸、境内外、本外币和投商行”四位一体的优势,从而为走出去的国内企业提供差异化、专业化和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与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能满足走出去企业的综合金融需求,又能拓展商业银行客户资源及发挥商业银行专业优势,形成双赢局面。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重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大产业机遇的企业客户。“一带一路”建设,道路联通是硬件保障,由此给交通运输类企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类企业、设备及配套类制造业企业,以及原材料类企业带来重大机遇。商业银行应将目标客户锁定在这些产业中的优质企业,积极营销其中的红筹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也许处在产能过剩行业,但通过借力“一带一路”,这些企业最有可能开辟新的市场,最先度过行业寒冬。
此外,商业银行在客户储备上,应重视在沿线国家业务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密切关注境外发债企业、境外公私募基金、境外战略投资者等企业和机构的需求
1、加快对接“一带一路”体制机制建设。一是提高认识,从重大战略高度将“一带一路”内化到商业银行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业务,从制定发展目标规划、健全规章制度、构建内控机制、完善信息系统功能等多个维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二是明确“一带一路”工作牵头机构,协调总行和分行以及境内外的日常联动,明晰各参与部门及相关机构的职责分工,着力发挥银行在境内外的网点布局与资源优势,加强各分支机构间的联动协同。三是加快专业队伍建设和境内外战略人才储备,加强业务培训,在考核激励、费用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一支对境外市场具有较强判断分析能力的稳定的人才队伍。
2、加强获取优质项目储备的外部渠道合作。一是抓紧与国家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各地方政府等建立联系,获得优质项目信息。二是与政策性银行、丝路基金、中信保等金融机构积极联动,形成差异化分工,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以中长期银团或并购贷款等形式参与境外重大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与海外同行业协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积极与沿线国家当地银行建立联系,有效弥补现阶段银行海外网点布局的不足以及经验的欠缺。
3、增强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协同服务能力。一是增强商业银行现有海外机构的业务能力,加强境内外联动力度。针对与政策性银行或政府机构合作的相对有安全边际的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往来发展趋势,提供境内外以至境外双边国家之间的贸易融资服务。二是重点支持内地沿线省区市的互联互通建设,尤其关注国内可能的贸易支撑点,如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四大自贸区所在省市,新疆、福建、云南等陆路、海路通道的重点节点省区的项目融资需求,提前布局,适度给予政策和资源方面的倾斜。
4、有针对性地强化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一是设计契合需求的解决方案,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结算、融资、海外并购等服务。银行需抓住高铁、核电等优势产能行业货物出口机遇,从供应链角度出发,采取封闭式、差异化授信政策和操作方法,以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短期贸易融资等服务。针对大型企业的海外建厂或收购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以中长期银团、并购贷款等方式综合参与。二是归集银行内部的部门职能,简化“一带一路”相关业务方案的操作流程。以专项业务形式,建立牵头部门与参与部门的有效沟通机制,简化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三是优化报价机制,适当配置业务资源,提升专项国际融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探索风险管控的有效模式,助力产能过剩行业的非过剩产能输出。针对原材料、工程机械等相对受益的产能过剩行业,可建立专项授信审批制度,围绕龙头企业客户需求,提供一揽子服务方案。
5、着力提高境外业务风险管控水平。一是理清海外区域风险特点,防范国别风险。加强与相关部委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及时获得海外区域发展与风险信息。“一带一路”亚洲区是中资银行海外业务拓展的重点区域,可积极推进贸易往来较密切地区的本土化进程。二是强化境外机构辐射能力,加强同业互通。一方面应加强银行现有境外机构对周边地区的覆盖能力,为驻外人员金融跨境尽职调查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应与境外金融同业加强信息互通,同其他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抱团取暖”,并加强与外资银行的联系与合作。三是积极运用金融工具,优化资产组合配置。
“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地区众多,涵盖合作领域广阔多元,又恰逢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快速剧烈变化,因此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注定复杂且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注定需要各方以更开放的态度戮力同心,融智融资。五年来,中国银行业积极作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稳健经营,不仅切实履行了“资金融通”的职能,更着力加大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自身化解与防范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也改变了以前外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质疑,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重新定位“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与包括商业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层次中国金融机构互动,主动了解合作方式,兼顾国际商业标准与“一带一路”合作实际,与中国以及其他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一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元化、现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为其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未来,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勇于担当,运用更多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出更多适用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产品,提升盈利和抵御风险能力,打造经得起风浪的现代化银行体系。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