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性机遇,持续深化中俄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

2018年10月25日
本文作者: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程宏刚

 

导语:回顾40年改革开放,中国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与长期奉行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密切相关。其中,对俄关系在中国大国外交中占有特殊地位,成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程宏刚先生认为,俄罗斯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拥有不可低估的独特影响力。在中美贸易摩擦复杂化、长期化的背景下,全面深化中俄合作,对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和平发展的机遇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应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把握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2018年9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一、开始“向东看”的俄罗斯不可小觑

 

俄罗斯的国徽是双头鹰,其意东西兼顾。俄罗斯国土连接欧亚两大洲,数百年来,对外政策一直偏重于欧洲方向,融入西方成为俄罗斯历代统治者的追求目标,但却一直不为西方国家所待见,多数情况下,被西方视为战略对手而非朋友。远的不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主政前十年,俄推行全盘“西化”政策,力图与西方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接轨,结果却造成社会严重混乱,经济陷入崩溃边缘,融入西方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普京执政初期也曾向美国示好,但俄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激烈碰撞。以2014年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为分界点,俄美关系进入冷战后最为严峻的时期。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认为,俄与西方的关系将“长期陷入冰点”,俄罗斯面临“百年孤独”。

 

俄罗斯“向东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发远东战略的出台。2009年以来,俄陆续推出《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多个政府文件,从地缘政治、建设重点、政策保障、机构设置、国际合作等方面对开发远东做了详尽的规划和安排,其中俄中合作被视为优先方向。普京一直强调开发远东是俄提升国力,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地缘政治任务。他第三个总统任期以来,俄开发远东步伐明显加快。历史上俄曾多次推出远东开发构想,但始终成效不大,这次似乎是志在必得。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俄日间存在“北方四岛”问题,二战结束至今两国始终没有签署“和平协议”,因此,俄“向东看”的着眼点在中国,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是俄未来的战略选择。但需要指出的是,俄“向东看”并不意味着对外政策重心的彻底转向,俄的价值观取向、利益重心仍然在欧洲方向。缓和与欧盟国家的关系,稳定西部周边,在欧洲安全和经贸关系上争取更多话语权,仍是俄对欧洲外交的重点目标。

 

近来,一些国际舆论对俄未来局势的评估很悲观,甚至恶意唱衰,“俄罗斯崩溃论”盛行,似乎俄危机四伏,面临严重的社会动荡。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几年,俄遭到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和美西方不断制裁的双重打击,经济平均年增长仅为0.7%,尤其是2015—2016年,GDP连续两年负增长。俄经济困境对民众生活影响巨大,居民收入和社会福利大幅下滑。例如,2014年至2016年,俄居民实际收入下降10%,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从2.6%下降至0.8%,医疗支出占比从3.8%降到0.6%,人口贫困状态指数上升。2017年俄经济开始缓慢回升,但GDP增长也只有1.5%。

 

虽然经济遭遇挫折,但俄仍然是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对俄未来过于悲观的评估有失偏颇。俄维系其生存与发展的综合国力依然很强大,仍具备一个世界大国的所有要素。首先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部门,独立自主性强。二是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陆海空整体军事实力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战略核力量强大,核能力与洲际导弹数量几乎与美国持平,这是俄大国地位的标志性体现。三是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独联体、东欧和中东地区有较强的影响力,是多极化世界中重要的一极。四是普京执政20年来社会稳定,内外政策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同时,俄罗斯国民整体上素质较高,有在危难之际与国家共度时艰的优良传统。尽管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但多数人仍然拥戴普京,形成支持现政权稳固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充分认识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战略价值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西方一些政治家不愿看到中俄两国继续走近,千方百计拆台,设置障碍。今年7月,特朗普与普京在赫尔辛基举行了两个小时的闭门会晤,美国前政要也访问俄罗斯,为修复美俄关系游说。与此同时,国际媒体也开始出现所谓美俄开创“双普时代”、美国将“联俄抑华”等种种揣测。

 

实际上,美俄结构性矛盾难解,战略利益上的分歧仍在加剧,所谓的美国“联俄抑华”是伪命题。在欧洲,美国开始在军事上深度介入乌克兰局势,参与乌东部冲突,将乌作为牵制和削弱俄的前沿阵地;北约东扩步伐加快,在东欧和波罗地海加强军事部署、强化军事演习,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已正式成为北约“候选国”,俄西部边界正在遭遇更大的安全威胁;在中东,俄强势军事介入叙利亚,战果举世瞩目,美俄可能会从有限反恐合作走向军事对抗;“通俄门”事件更是加剧了美俄关系的紧张,美精英阶层对俄传统的敌视态度愈加强烈,遏制俄罗斯的一派占据上风,重启改善美俄关系进程将变得遥遥无期。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祝贺普京再次当选俄总统时表示:“中俄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新时代,加强中俄关系拥有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中俄核心利益高度契合,政治互信牢固。虽然历史上两国曾有不少纠葛,但在关键时刻共度时艰、携手并进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中国在抗日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援助。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5年,两国共同发表《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中俄两国在治国理政和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主张高度契合,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国家间关系中绝无仅有。这突出表现为:两国政治上高度互信,治国方略相通,政策主张相似,相互尊重各自道路选择和历史文化传统;两国均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经济全球化;中俄同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对地区乃至全球经贸具有重要影响力,并致力于建设和完善公平正义的国际贸易体系。从维护周边战略利益看,中俄拥有4300公里和平与安宁的共同边界,这成为中国维护西北地区安全发展的有力保障;在东海和南海领土争端、朝鲜半岛等问题上,中国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两国经贸合作前景看好,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西方国家持续制裁,使俄经济遭遇挫折,中俄经贸关系受到较大影响,双方年贸易额2015年以来一直在700亿美元上下徘徊。俄在逆境中调整,2017年经济回升明显,两国贸易出现迅猛增长势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双方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年,中俄年贸易额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在今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俄经贸关系正在加速提质升级,形成以贸易为基础,投资为动力,战略性大项目为重点,地方间合作为支撑的良好局面。

 

处于上升时期的中俄经贸合作展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两国油气进出口贸易前景看好。俄已连续两年保持“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商”地位,2017年中国从俄进口原油5979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4.24%;中俄签署长达30年总金额为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世纪合同”项目,从2018年起,俄开始大量向中国输气,最终年输送量将达到380亿立方米。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正式投产后,中国将从该地每年接收近400万吨(60亿立方)液化天然气,两国天然气进出口贸易将取得历史性突破。双方油气战略资源的合作,正在从单纯能源买卖向共同勘探、联合投资开采和设备进出口等深度合作转化。战略资源合作为两国关系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双方从传统的能源、军工合作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展开联合开发、联合生产,促进了经济的深度融合。例如,建立中俄高铁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在华新建合同金额为36亿美元的核能发电机组、合作进行重型直升机和宽体客机研发等。三是农业合作将成为两国贸易新的增长点。中美贸易摩擦将引发中国进口农产品结构性调整,对俄农产品需求量将大幅增长。未来5年,预计俄对华农产品出口量将增加一倍,年均达到100亿美元。俄远东地区已开始以租赁形式向中国公司提供土地,进行农业种植,解决中国对大豆等农产品的需求。

 

三是,俄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关键国家,具有支撑性作用。2015年,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俄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将促进两个大型经济体的深度合作,实现经贸关系的融合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其次,是将对中亚五国乃至所有独联体国家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实现以俄为中心的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协调发展。再次,俄罗斯是中国通向欧洲陆路运输最重要的过境国。2011年以来,中欧班列发展迅速,从新疆、二连浩特和满州里三个方向出境的中欧班列都经俄罗斯到达欧洲。仅2017年,中欧班列开行3200余列,到2018年累计开行已超过10000列,已大大突破发改委原先公布的到2020年累计开行5000列的发展规划。

 

2018年8月26日,X8044次中欧班列(汉堡—武汉)到达武汉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无人机拍摄)。当日,随着X8044次中欧班列(汉堡—武汉)到达武汉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10000列。

三、深化与俄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应长远考量,突出务实合作,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同时在涉及双方重大利益问题上加强协调配合,真正结成命运与利益的共同体

 

促进新兴经济体成长,准确把握和运用中俄战略合作。从发展看,与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仍将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对美贸易有可能大幅下滑,与欧盟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可能会遇到阻碍。培育以我为中心的新兴经济体成长,扩大贸易合作,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提升竞争力的路径之一,这其中离不开俄罗斯的积极参与。中俄贸易体量虽然不大,但发展前景广阔。更为重要的是,俄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俄蒙经济圈、中俄印等多边和区域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已达23%,对全球经济贡献率超过50%;上合8国人口30亿,经济总量超过16万亿,构成了亚欧大陆最大的区域性市场。中俄携手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培育全球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具有引领作用,对破解中美贸易摩擦困局、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未来,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应更加务实,并不断深化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真正体现两国领导人一贯倡导的“结伴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和精神。在处理中美俄三边关系上,中国应继续将发展对俄关系放在与发展对美关系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要保持定力,寻求合作,维护实际利益,最大限度地将中美矛盾限制在贸易领域;在对俄关系上,中国要警惕有人将中俄在政治军事上“捆绑”在一起的阴谋,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破除所谓中俄建立“政治军事同盟”的谣言,以避免西方对我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政策的误读。

 

积极参与俄远东开发,为提升两国关系水平注入新动力。俄远东地区地大物博,各类资源极为丰富,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尤其巨大。今年初,两国领导人决定,今明两年将举办“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地方合作的重点无疑将集中在俄远东和中国东北地区。可以说,中国参与俄远东开发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意义重大。首先,远东开发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振兴极为重要,有助于解决东北老工业区产能过剩、商品外销困难等问题,与俄边疆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其次,俄远东地区经济落后,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农业发展等百业待兴,合作需求广泛。第三,俄远东开发资金严重不足,对我依赖度高。按初步设想,俄拟投入远东开发的资金约10万亿卢布,但这只能解决不到50%的资金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俄联手制裁的形势下,俄外资的主要来源多半只能依靠中国。目前,中国已成为俄远东联邦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外资来源国。2017年中国与该地区贸易达到77亿美元,规划投资超过40亿美元。

 

但同时也应看到,中俄双方在远东地区的合作也存在不少困难。比如,俄远东地区市场理念落后、行政管理效率低、对中国仍有诸多戒心和误解。中国参与俄远东开发,首先要加强两国政府间的沟通,着眼长远合作进行设计规划,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开发远东战略有机对接,加强已启动的政府和地方间工作机制。其次,以黑龙江为主体的东北各省应对俄远东地区深入研究,积极促进与俄远东各地在经贸、金融和人文领域的沟通与互动,探索地方合作新模式,谋求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互补与融合,促进人文交流和互信关系的发展。三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指导,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俄远东开发,但同时要注意防范风险,谨慎投资。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强协调,避免一哄而上、内部无序竞争等情况的发生。四是,企业既要努力开拓市场,又要注意守法合规经营,树立诚信形象,形成双方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

 

联手推动国际贸易结算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当前,美国利用美元强势地位推行霸权主义,扰乱国际贸易秩序,引起普遍不满。尽管美元的强势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替代,但打破“石油美元”的垄断地位,推动国际结算体系多元化发展的全球行动已经开始。欧盟已开始谋划在与中东国家的石油交易中用欧元替代美元;东南亚多国近年来也在加强本国货币的地位;金砖五国正在考虑建立自己的实物黄金交易系统,支持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

 

今年以来,俄大幅减持美国国债,由961亿美元减至目前的149亿美元;黄金储备数十倍增长,达到2170吨;人民币在俄金融储备中的份额迅速增加,俄央行去年底购入近120亿美元的人民币资产,是全球增持人民币资产步伐最快的国家。人民币在俄对中国出口收入结算中的比例,由3年前的5%上升至今年的15%。

 

中俄两国在“去美元化”进程中协调行动,已经迈出扎实的步伐。两国银行早已签署货币互换协定,贸易中使用本币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中俄的油气进出口贸易,正在创造“去美元化”的交易环境,这将对国际贸易结算体系多元化发展产生重要促动作用。未来,中国应更为积极地与俄携手合作,精心布局,利用各自影响力,在本地经贸合作中创造“去美元化”的贸易环境,加速美元主导地位的弱化,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增加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共同开发北极,建设“冰上丝绸之路”。2017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会晤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两国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去年12月,主要由中国承建和融资的北极圈内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正式投产。未来,亚马尔的大部分天然气将经白令海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往中国。这一重大能源项目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被解读为中俄携手共同开发北极时代的到来。

 

2018年9月26日,“雪龙号”停泊在码头上。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历时69天的考察,于26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归国,顺利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对中国而言,北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据国际权威机构评估,这里有全球30%的天然气储量和13%的原油储量。利用北极航道,中国沿海港口到达北美东海岸比传统线路节省约30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和波罗的海地区航程缩短25%—50%。从发展前景看,气候变暖使北极无冰期延长,加之大型破冰船技术的突破,开辟亚洲与欧洲,亚洲与美洲的北极海上运输商业大通道已成为可能。据预测,“到2020年,北极航道运输量将超过3000万吨,2030年亚洲至欧洲25%的货物将取道北极,运输量有可能增加至8000万吨”。北极无疑将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争夺的一个新热点。

 

俄在北极地区具有特殊地位,中俄联手开发北极,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是双方深化战略合作的又一大亮点。中国应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做出参与北极开发的长远规划和细致安排。对中国来讲,积极参与北极开发,可以增加一条新的且更为便捷的与欧洲和美洲经贸往来的海上运输通道,尤其是油气战略资源进口又多了一条可供选择的线路,对破解“马六甲困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新华网)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