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欧对立的风险

2019年01月31日
本文作者: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欧洲学院教授  门镜

 

导语:上世纪末以来,中欧关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从欧盟发布第一个对华政策文件,到2003年中欧双方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到近年发生的一些贸易摩擦,中欧关系似乎出现了反复。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欧洲学院教授门镜认为,如果中欧双方不能清楚地认识双方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不能主动地应对变化,中欧关系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中欧双方都应该认真理性地把握相互关系的性质,努力寻求达成互利合作的共识。

 

图片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04年以来,欧盟已连续14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经贸关系相互依存度很高。但近些年来,中欧在经济、贸易、投资、市场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欧盟对互利共赢的双边关系产生怀疑,一些欧盟官员视中国为“威胁”,称中国对欧采取了一系列“侵略性”和“不公平”的政策。2017年1月,欧盟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在马耳他峰会前致信各成员国,将中国列为对欧盟的首要威胁之一。2018年4月,德国一家报纸报道,27名欧盟大使秘密签署了一份文件,批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对欧盟的潜在威胁。2018年11月,法国总统伊曼纽尔·马克龙呼吁组建一支欧洲军队,其目标之一是防御中国。而中国方面则多次公开表示,“目前中欧关系是历史的最好阶段”。2017年2月2日,新华社回应图斯克言论指出,中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2018年1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马克龙讲话称,中国“从未对欧洲构成威胁”。中欧双方对彼此看法差距如此之大令人担忧。面对欧盟的言论,中国应该认真分析个中原因,避免政策误判。

 

欧盟一直积极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但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提出很多批评,其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中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能力有限,欧盟是中国的主要技术和投资来源地,在中欧关系中处在优势地位。欧盟希望通过对中国的影响,引导中国学习欧盟模式,走西方发展道路。在欧盟早期对华政策中,不乏“支持”“鼓励”“接触”等字样。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1世纪初的几年,借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中国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虽然2008年发生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但中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相比之下,欧盟在2004年第五次东扩后,先后遭遇了金融危机、贸易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多重打击和挑战,疲于应对。

 

第二,欧盟认为中国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不应再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中国应该承担作为发达国家的责任。欧盟不满中国的改革现状,要求中国更严格地执行入世协议。随着《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中欧爆发第一次大规模贸易争端。2013年,中欧围绕太阳能光伏贸易问题发生了第二次大规模贸易争端。虽说这两次贸易争端最终均以适当方式解决,但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却从未放松过,而且越来越严格。同时,随着对中国国有企业不公平竞争指责的加剧,欧盟针对中国企业的反补贴调查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中国入世15周年之际,欧盟修改其反倾销反补贴法律,并未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待遇。2015年后,由于美国对中国投资的严格限制,中国对欧投资剧增。2017年9月,欧委会向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提交外商投资审查机制。2018年11月,欧委会和欧洲议会就外资审查框架草案达成了一项“临时协议”。虽然欧盟公开表态说此审查机制并非针对中国,但明眼人都知道为什么欧盟偏偏在这个时间节点制定该项措施。

 

第三,欧盟认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不公平,中国是踩着欧盟的梯子向上爬。中欧经贸关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双方从彼此合作中受益。但欧盟认为这种互利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的挑战和竞争对手。欧盟多次批评中国的市场开放度与欧盟不对等,竞争不透明,对欧盟企业不公平;《中国制造2025》并未考虑欧盟的利益和感受,将威胁到欧盟工业国家的地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机制旨在分化欧盟,削弱欧盟对成员国的领导力,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对巴尔干半岛的投资是中国试图在该地区增加政治影响力的证据,意图将这些国家转变为损害欧盟利益的“特洛伊木马”。

 

第四,欧盟对“中国模式”失望,对中欧关系未来不确定。欧盟曾经希望通过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引领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改变中国的发展模式。但近几年,欧盟逐渐认识到中国永远不可能采取和欧盟相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道路的做法很失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欧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中欧关系的未来感到不确定,担心、顾虑和怀疑的声音逐渐走高。

 

如果将欧盟对中欧关系的看法进行简要概括,那就是“(欧盟)利益受损于中国”。欧盟在其2016年对华政策文件、中欧峰会及多个公开对话场合,反复表明与中国关系的目标和立场,要求中国满足其关切,主要包括:一是中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尤其是对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守国际通行规则,遵循市场规律,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力度解决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二是中国应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加市场透明度,确保外资和中资企业得到同等待遇,欧盟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开放程度应该和中国对欧盟企业开放的程度对等;三是中国应慎重考虑与中东欧“16+1合作”机制对欧盟整体决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东欧16国当中有11国是欧盟成员国,另外的巴尔干国家也都是欧盟申请国。中国应尊重欧盟整体利益,不应分化欧盟,对该地区的投资也应该首先知会欧盟机构。总之,欧盟要求中国必须“公平”“对等”“透明”。

 

要改善中欧关系,最重要的是让欧盟相信与中国合作还是“互利互惠”的。不管欧盟对中国的指责是否属实,都应引起中国的关注和重视。双方合作需要互利互信,如果一方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而失去对另一方的信任,则双方合作的基础就会受到极大损害。中国应该认真分析欧盟近期政策和态度变化,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双方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

 

中欧关系的最大挑战在于双方对彼此关系定位模糊。2003年,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截至目前,中欧在多个领域建立了60多个不同级别的对话机制,但事实上,双方并没有真正形成深层次战略互信。中欧之间,政治体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不同,历史文化也存在巨大差异,双方合作更多的是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务实合作。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当前,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使欧盟和中国都感受到了压力。中国表现出与欧盟加强合作的意愿,但并没有得到欧盟方面的回应。原因在于,中国虽然渴望与欧盟开展务实合作,但并没有给欧盟一个明确的地位。在中国的外交定位上,美国的战略重要性永远高于欧盟。当前,是否把对欧盟的关系独立于对美关系,是中国需要考虑的问题。提升欧盟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位置,长期稳定地致力于发展与欧盟的关系,尊重其重大关切,将有助于促进中欧互信,巩固中欧合作。中欧互相借力对双方内外事务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未来几个月欧盟将举行大选,中国对欧盟的清晰战略将有助于新一代欧盟领导人更好地定位中欧关系,促进中欧关系的良性互动。

 

任何双边关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真正成熟的关系需要经受考验。中欧应当相互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认真评判和理解彼此的重大关切,在务实合作基础上保持通畅的对话,加强战略沟通,积极寻求共识。最重要的是,双方要本着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精神推动中欧关系向着更加稳定、成熟的方向发展。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