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四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先生近期应邀参加“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挂牌仪式,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产生背景、“五通”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并对“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策略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来的。当时,国际金融危机阴影挥之不去,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合作发展意愿不足,反全球化趋势开始显现。在中国周边,中亚五国虽然原先是“兄弟加伙伴”,但苏联解体后合作意愿并不高,中国在推进项目时,有时会遇到他们之间相互掣肘的影响。在东南亚地区,中国着力推进与东盟各国的务实合作,但由于在岛礁主权、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争议,在项目合作上也是阻力重重。
在此背景下,2013年9月,习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提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倡议和概念后来整合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合作的重心在于推动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发展、联动发展、共同发展,与周边地区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无论走出去的是国企还是民企,一定要牢记和秉承这个基本原则。勉为其难不行,强人所难也不行。
“一带一路”的总体构想与实施路径,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将“五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但在此之前对“五通”的定位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后来,发现这种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便进行了适度调整。
一是将“道路联通”拓展为“设施联通”。“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设施联通,不仅是道路联通,还包括河运、海运、空中走廊、地下管网,乃至电讯网络等方面的联通。除此以外,与此相关的机场、码头、仓库、电站、工业园区及配套服务设施也可被包括在设施联通的大概念中。调整后,互联互通的文章就越做越大了,国际合作的前景也愈加广阔。
二是将“货币流通”调整为“资金融通”。原来讲货币流通,是希望推动人民币加速走向世界。然而,融资与金融合作对于保持基础设施联通更为重要。在资金融通思想的指导下,丝路基金、亚投行等资金平台应运而生;中哈、中非、中拉产能合作基金,中国—阿联酋投资合作基金以及南南合作基金、中俄地区发展合作基金等陆续设立;与亚行、世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也相继展开。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上升。
“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设想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从五年多以来的具体实践和未来发展需要来看,我们有必要对相关建设进行新的调整规划。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仅要有规模方向彼此不同的经济走廊,还应有多种多样的经济合作区块。
比如,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可考虑优先建好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其中包括中哈、中吉、中塔等若干小经济走廊。西亚地区烽火连天,可考虑先与伊朗、土耳其、埃及和海湾地区国家分别建立自贸区,待条件成熟后再开展更大规模的区域合作。又如,我们曾反复提议共建的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由于印度的疑虑和抵触,短期内无法达成共识。为此,可考虑先建设中缅经济走廊和中孟经济合作示范区,同时推动相关方考虑共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等问题。此外,还可大力推进中老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建设。
近年来,中国还提出了“南向通道”建设构想,即把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连接起来,经广西沿海港口,通过与新加坡合作,走向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区域。如果推出新版“一带一路”白皮书,可以考虑将“南向通道”及中国通向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建设问题纳入其中。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建设性交往。2018年,中美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严峻时期。2019年,国际形势将更趋复杂,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可能出现更大变化。如何继续推进“一带一路”,需要深入研究,从长计议。
首先,需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性质。“一带一路”不是境外扶贫,而是国际合作,要遵循市场原则,以达到共赢的目的,不应把国内扶贫的思路和方法拿到国外。其次,要有的放矢地调整“一带一路”建设的资源配置。要把同中亚、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做深做扎实,这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才会迈上新台阶。“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也应注重轻重缓急,进行重新梳理和布局。再次,应着力改进“一带一路”的宣传方式。要学会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介绍“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搞“小圈子”和“后花园”,而是提供公共产品。我们在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发达国家。要善于听取国际上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同声音,譬如“债务陷阱”等警示,并做好解释工作。
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相信今年4月的第二届论坛将会推出新的合作文件,对“一带一路”做出新的诠释和解读,更好地宣传和推介“一带一路”合作成果,总结和推广第三方合作经验与绿色丝路建设经验,并会让整个世界更加认同“一带一路”作为公共产品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