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防相河野太郎以及印度外长苏杰生、防长辛格在新德里举行了首次印日外长防长2+2会谈。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第2个与印度举行2+2会谈的国家,印度也成为第7个与日本举行2+2会谈的国家。这一高级别机制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已升温多年的印日关系再上一层楼,进入两国关系史上的最好时期。
此次印日两国在对话会上讨论了一系列议题,涉及双边和地区、外交与防务等多个领域。总的来看,大体有三类。
一是在对方高度关切但又与己方关系不大的问题上,两国给足对方“面子”,相互支持。如在朝核问题上,双方一致呼吁朝鲜实现“彻底、可核查和不可逆”的无核化目标,谴责朝鲜近期导弹试射行为,敦促朝方尽快释放所谓日本“人质”。而在恐怖主义问题上,双方共同指责巴基斯坦的“支恐”活动,要求巴方采取“不可逆”的反恐措施。
二是在防务合作问题上,两国表态积极,强调继续推进两军互通、联合训练、装备研发。双方积极评价正在进行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ACSA)谈判。这一协定有望在安倍本月底访印期间签署。该协定将允许日本自卫队和印度军队在燃油、弹药、劳务等方面相互融通,双方同意于明年举行两国首次战机联训和加强无人地面车辆开发合作等。
三是在外界最为关注的印太、南海等问题上,两国重视协调立场,呼应造势。在联合声明中,印日彼此赞赏对方的印太政策,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三方防务合作表示欢迎,并对今年9月美日澳印“四边机制”首次部长级磋商给予肯定,愿意共享印度洋周边地区的情报信息;强调各方在南海问题上必须充分尊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国际法原则,保障该地区航行和飞越自由,和平解决争端。
舆论普遍认为,印日首次2+2会谈成果“实”多“虚”少,气氛良好,不仅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两国安全防务合作关系,也为本月底安倍访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是自2007年印度与日本建立总理级年度会晤机制以来,两国领导人第14次年度会晤,也是莫迪与安倍第6次互访会晤,预示着在当前印太战略格局持续深入演变的大背景下,印日关系持续走强将是一种长期趋势。
作为亚洲第二、第三大经济体,近年来印日走近是两国战略利益互有所需的必然,其背后也离不开“防范中国”和“美国支持”两大驱动因素。冷战期间,受国际环境、地理距离及分属不同阵营等因素影响,“不亲近,不对抗”长期是印日关系的常态,新德里和东京都未将对方纳入战略视野。进入21世纪,印日关系开始升温,双方高层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安全层面的合作日益拓展,从2006年确定“全球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直至2014年跃向“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这在亚洲大国关系中格外引人注目。
正如印度总理莫迪此次在接见日方代表时所说,与日本的关系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的基石,两国关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从基本面看,不同于中印与中日关系,印日无历史遗留问题和重大争端等“新仇旧怨”,当前各自发展目标和政治追求也不存在重大利益冲突,双方国内舆论环境和民众对对方也相当友善,这为两国关系长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其次,从成长性看,印日互补性强,共同利益多,为两国关系升温提供了强大动力。政治领域,两国都有成为世界大国的强烈诉求;经贸领域,日本为全球领先的经贸大国,印度则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新兴经济体和人口大国。未来,印经济改革的推进将为双方更好的对接提供更多合作空间。舆论注意到,印日在此次会谈中同意有必要评估此前两国提出的“亚非发展走廊”(Asia-Africa Growth Corridor)项目的现状,为下一步加强合作创造条件。
第三,从动力源看,虽然中国与印度、日本两国关系目前得到明显改善,但在中国快速崛起、美国政策内顾的特殊背景下,如何望“中”看“美”,确保亚洲力量均势仍将是两国首要的地缘政治关切,这也为两国彼此借重、继续走近提供了持续的动力。这从近期日本对印度宣布暂不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后的态度可见一斑。
起初,日本政要表态“不能没有印度”,强调日本会致力于“将印度拉回讨论之中”,而后日本首席谈判代表公开表示,日本将不会考虑在没有印度的情况下签署协定,这展现出东京与新德里共进退的明确态度。究其原因,日本无非是担心拥有13亿人口的印度退出RCEP。如果印退出,不仅会缺失一块巨大的市场,而且可能大幅提升中国在该协定内的影响力——这是日本不希望看到的前景。可以预见,安倍本月访印时还会继续做莫迪的工作,期望能够推动印方“回心转意”。
附环球时报英文全文链接:Japan-India bonhomie signals power sh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