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4月13日报道,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原因并非是疫情导致粮食产量降低,而是因为各地商业运行不畅以及实施社会隔离等措施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了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链涉及农产品种植(养殖)、收购、加工、运输、零售等多个环节。疫情导致食品生产和货物运输变得困难,若此情况持续下去,部分国家将处于高风险之中。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CFS)上个月警告称,全球粮食供应高度不稳定的威胁迫在眉睫,受影响最大的将是贫困人口。一些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向世界各国领导人致公开信称,政府、企业、社会和国际机构需要协调一致,采取紧急状态下的统一行动,以防疫情演变成全球粮食和人道主义危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称,疫情导致物流限制和劳动力紧缩,造成中国新鲜蔬菜和动物饲料供应不足,以及屠宰场加工能力下降。但中国不可能出现粮食短缺危机,因为当前中国拥有大量新技术且资金雄厚。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善粮食安全,在过去十年中斥资数百亿美元收购大型种子企业。报道称,中国政府近期拨款2000万美元对农业进行补贴,并投资无人机等技术,帮助农产品供应链在无人接触的情况下持续运转。同时,地方政府向需要到田间劳作的农民发放口罩、防护设备、消毒剂等。此外,中国发达的电子商务市场也积极帮助农民寻找产品销售渠道。这些努力减轻了此次疫情对中国粮食产业的打击。
报道还分析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粮食生产销售情况。澳大利亚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农产品用于出口,是亚太地区主要的粮食供应国,但其粮食出口现正受到交通运力不足的威胁。国际航班减少使农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农产品出口受阻将对澳大利亚农民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当前,澳政府已投入6700多万美元用以增加航班数量,帮助出口商将农产品运到主要国际市场。此外,澳大利亚还面临另一个风险,即季节性工人大量涌入昆士兰州收割冬季蔬菜,政府担心病毒会随人员聚集而扩散,并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打击。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虽有90%的农产品依赖进口,但并无食品安全之忧,因为其分别背靠中国内地和马来西亚这两大供应地。太平洋岛国在食品供应方面最为危险。这些国家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粮食严重依赖进口,也不像老挝或缅甸等发展中国家,可以自给自足生产大米等主粮,疫情可能将对其经济收入和食品安全造成双重打击。
目前,联合国正敦促粮食安全受到冲击的国家推行实施紧急政策,加强国际合作以确保食品供应。FAO表示,各国政府可通过建立免费食品供应点、向贫困家庭发放现金、建立紧急粮食储备、保护农业从业人员等方式来应对挑战。FAO还呼吁各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取消粮食出口限制和进口关税,贫困国家应积极寻求国际资金支持。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4月5日报道,疫情对美国食品行业的巨大影响并不在于产量减少,而在于彻底改变了行业运行模式,生产商由过去主要向餐馆供货变为向零售商供货。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国民在餐馆消费的食物总价值约为6780亿美元,在杂货店或超市购买农产品总额约为6270亿美元。而据美国全国餐饮业协会(NRA)预计,由于人们更倾向于去商店购买食物而非去餐馆就餐,这将导致未来几个月美国餐饮业收入减少约2250亿美元,并会失去约500至700万个工作岗位。但同时,美国食品零售业并没有相应的物流和仓储准备。尽管美国各州之间的食品运输没有像欧盟各国之间那样受到阻碍,美国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还放宽了运输“商店紧急补给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的卡车行驶时间限制,但美国严格的边境管制限制了拉美务工人员的流动,随着农作物进入收获期,收割农作物的工人短缺问题将逐渐显现。如果接下来几个月农产品收割工作停滞,可能将推高农产品零售价格,并导致商品短缺,加剧食品零售业存在的问题。此外,在食品进口方面,美国农产品行业分析师表示,消费者无需过于担心其他国家对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的出口限制。此前,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国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但越南总理4月11日又同意重新开放大米出口计划。尽管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主要小麦生产国对小麦出口的限制在全球引发不安情绪,但尚未对美国市场产生实质影响。
据美国新闻网站“AXIOS”4月11日报道,疫情可能造成发达国家食品供应短缺和贫困国家饥荒。当前,美国和欧洲农产品生产面临的问题是季节性农业工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交通运输受限、边境管控趋紧,以及对入境人员的强制隔离措施等。美国食品体系需要依靠270多万名农业工人收割农作物,其中大多数为非法移民;加拿大需要6万名外国工人采摘水果和蔬菜;德国的芦笋、法国的草莓和意大利的番茄也需要靠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工人收割采摘。而疫情导致各国加强边境管控,限制了季节性农业工人的活动。同样,印度保障粮食供应需要上千万工人从事农场生产、食品运输、批发零售等工作,但印度全国实施“封锁”后,确保食品供应链运转的人力出现短缺。
报道称,一些国家为准备应对长期危机,出台了限制农产品出口措施,包括越南的大米、俄罗斯的小麦、柬埔寨的鱼类等均受到出口限制。这可能对严重依赖食品进口的贫困国家产生影响,处于农产品全球供应链下游的国家也将出现供应短缺。尽管目前全球食物储备尚且充足,但必须保持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链正常运转,否则疫情危机将有可能转化为食品危机。
尽管农业早已成为一个深度全球化的产业,全球抵抗粮食危机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百年不遇的疫情还是会对粮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正如前述报道所分析,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农产品产量下降,而是疫情对供应链的阻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能是在稳妥防控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复产复工。但如果疫情长期持续或是二次暴发,农业生产也将出现问题。目前看,一些欧美国家所采取的不当应对就很可能导致出现这种局面。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尽管全球化农业生产和相关物流体系已相当完备,但并非万无一失。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依旧是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压舱石”,我们必须坚守18亿亩全国耕地面积的红线不动摇,决不能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而使耕地大量减少。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可考虑适当的集中耕种土地,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标准要求的提高,还应进一步丰富各类非主粮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二是中美战略竞争关系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特朗普近期频繁敦促中国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其主要目的就是替几个主要行业,包括农业发声,以彰显其对农民的关心。美国农业在过去两年的贸易战中遭受重创,尽管有政府补贴,但2019年美国破产农民数量还是增加了20%,创下8年以来的新高,而此次疫情也必将会对美国农业形成新一轮打击。此时,中国作为美国农产品大客户,在美国对外贸易和政治上的地位将会提升。根据中国4月14日公布的数字,第一季度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总额达35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一倍,主要进口产品为大豆、猪肉和棉花。目前,以选举人团制度计算,拜登和特朗普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左右选情和最终决定选举结果的可能就是美国中西部农业区的三四个关键摇摆州,农产品贸易地位值得重视。
三是疫情对全球农业产业链冲击可能产生的其他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密切跟踪相关动向,并为疫情延长或复发导致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被持续阻断甚至是全球农业减产做好应对准备。要针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确保农产品进口来源和渠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关注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缘政治重点国家的国内政治社会形势,防止有关国家因出现粮食危机而发生动乱或政权更迭,导致我国海外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