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致力提升“战略自主权”

2020年07月22日
点击链接收听本文音频:欧盟致力提升“战略自主权”
正文2730字,读完约需6分钟。

 

(图片来源:sputniknews)

 

欧洲“现代外交”(Modern Diplomacy)网站7月19日发文称,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中国不断增强的自信引发欧盟重新思考自身战略定位。为防止欧盟在“后疫情时代”被中美两个相互“敌对”的势力边缘化,或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牺牲品”,欧盟在起草新的“欧盟复苏计划”(EU Recovery Plan)时,重点强调了未来几个月要提升“战略自主权”这一主要目标。此举必然会对美欧和中欧关系产生影响。美欧尽管拥有共同价值观,但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持续损害双边关系。由于欧盟尚未建立独立的军事防御体系,且有大量美军驻扎,目前欧盟脱离美国“安全保护伞”的可能性很低,因此也就不存在纯粹的“自主权”。专家们选择“战略”一词来修饰“自主权”,实际上是强调,欧盟必须在受世界秩序全球化影响的战略领域实现独立,如果美国的做法不符合欧盟利益,欧盟不应盲从。中欧关系方面,虽然欧盟于2019年首次将中国定位为“推行另一种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但中欧双方仍可以保持战略上的伙伴关系,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比如避免中美对立所引发的全球贸易战。尽管中欧并非“志趣相投”,但从经济角度看,为使中欧合作富有成果,必须创造一个更加平衡、互惠的竞争环境,必须推动中欧关系各领域改革,尤其是贸易体系。

 

文章称,欧盟仍然在经济和安全方面依靠美国。美国和欧盟互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并在“民主、人权、经济和政治自由等方面拥有共同价值观”,但近年来,美欧关系面临挑战,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欧盟的想法并不完全认同。文章建议,就美欧关系而言,应牢记两个关键点:安全和技术。网络安全是欧盟在世界秩序全球化影响下可以保持独立的战略领域。据统计,美国目前存储着西方世界92%的数据,在这个由数字领域决定竞争胜负的年代,独立的数字创新对欧盟至关重要。欧盟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美欧经济关系密切且历史悠久,但欧盟也不能在不符合自身利益的问题上盲从美国。

 

中国是欧盟的“新伙伴”,中欧关系在2008年开始加深。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许多欧盟企业向中国开放资本市场,并同中国建立了贸易联系。中欧关系近些年得到显著发展,并催生出一系列外交举措,如定期举办“中欧峰会”,通过国际体系加强双方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的合作。文章认为,欧盟和中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治理模式,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是机遇,也是必然”。“后疫情时代”,中国将在中欧关系中扮演多重角色:一是合作伙伴,中欧双方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共同目标,在诸如气候变化、全球贸易尤其是世贸组织改革问题上可以相互帮助;二是谈判伙伴,尽管中欧双方仍在为对话正常化付出努力,但一年一度的“中欧峰会”,代表双方朝着共同利益迈出了互相尊重的重要一步;三是经济竞争者,特别是中欧在供应链、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等关键领域的竞争;四是系统性竞争对手,由于中国的治理模式与欧盟不同,加之双方价值观存在差异,中欧关系想要达到美欧关系的水平仍然不现实。文章建议,鉴于当前美国政府不愿实行“多边主义”政策,中欧需要保持好双边贸易关系,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等关键领域的合作。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创造一个更加平衡、互惠的竞争环境。中欧贸易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不平等”市场准入的影响,双方缺乏“竞争中立”,中国部分市场准入政策偏向本国企业,未给外国企业(包括欧盟企业)提供“平等的”市场准入通道。文章还称,5月27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了“欧盟复苏计划”,该计划假定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要想在此阶段获得全球化自由市场的利益,就必须在维护新的全球参与者的主权和安全之间做出权衡。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必须发展并继续推动“多边主义”政策,同时对维护自身利益作出更迅速的反应。

 

(图片来源:sputniknews)

 

太和微评

 

近期,欧盟学者和媒体就中美欧三边关系发表了不少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共识:其一,欧美关系需要维持,但欧盟不应成为美国反华制华的“跟班”,在经贸和科技领域要保持独立性。其二,中欧关系需要创新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尽管欧方不可能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和治理方式,但在经贸领域,中欧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搁置意识形态争议甚至是与之相关联的那部分产业,先把能做大的做起来。为此,他们要求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予以一定的保障和特殊待遇,以便让欧盟企业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实实在在地分得一杯羹。

 

站在中国的角度,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看待和理解中美欧三边关系:首先,中美矛盾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目前中美结构性矛盾难解,受政治、经济、科技、安全等多种因素影响,中美关系陷入僵局。中欧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欧在一些领域存在分歧,但同时也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存在不少共同利益,双方关系存在调和与改善的可能。其次,欧盟虽然在安全和经贸领域对美国有较强依赖性,但在政策上一直有“独立”倾向。欧盟不可能和美国彻底翻脸进而倒向中国,但“中国牌”却是欧盟与美国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筹码。第三,在中美不断交恶,关系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对欧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布局中的权重进一步加大。中国既需要通过拉近中欧关系冲抵美国的战略施压,也需要借助欧盟的金融、技术和市场缓解“后疫情时代”面临的现实经济压力。美国看清了这个棋局,所以近期频繁在外交上拉拢欧盟。欧盟也看清了这个棋局,所以才会向中国要价。而这种要价,既是在谈条件,也是在抛橄榄枝,如果中国不接,欧盟便会进一步倒向美国。

 

当前,中国的对欧政策正处于一个敏感而微妙的关键点上,过往我们在常规状态下所做出的让步,已无法满足欧盟在变局中的利益诉求。欧盟提出的所谓“更加平等和互惠”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要求中国更多地开放国内市场,并允许欧盟资本参与中国的优质企业。而且,欧盟要求的“中国市场机会”绝不是什么远景承诺,而是有制度安排保障的“可见收益”。说得再具体些,“中欧投资协议”怎么签是眼下欧方的首要关切。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有两种选择:一是以拖待变,拖到美国11月选举有结果之后再说;二是主动应变,以现实利益进一步扩大中欧合作空间,再用这个空间争取对美博弈的时间。方法一看似稳妥,但风险不小。方法二眼下肯定是要吃点亏,但一旦确立起相应的制度性安排,不管谁在美国选举中胜出,中国手里都将握有中欧全新经贸关系这个筹码。更为重要的是,以开放促改革,以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是破解我国发展动能转换和瓶颈制约问题的关键所在。借助构建中欧新型经贸关系推动中国在投资、外贸、科技等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有可能让我们收获与当年加入世贸组织相类似的输入型改革红利。

 

变则通,通则久。从战略全局考虑,我国应在中欧关系上大胆求变,切实促变,以“中欧投资协议”为抓手,为双边经贸关系增添更多确定性,给中欧关系服下一粒“定心丸”,并以此撬动中美关系,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改革发展提供全新动能和有利环境。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