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动态

2020年11月09日
阅读原文请点击链接:近期欧洲动态
正文5522字,读完约需12分钟。

 

恐怖袭击阴影再次笼罩欧洲

据英国《卫报》(The Guardian)、《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11月3日报道,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于2日晚8时发生枪击事件,4人遇难,至少15人受伤。1名袭击者被警方击毙,奥政府已向首都部署军队负责安保工作,警方也在首都地区展开大规模搜查行动,目前已逮捕部分嫌犯,但尚不确定袭击者人数。奥地利内政部长卡尔·内哈默(Karl Nehammer)表示,此次恐袭活动极度危险,呼吁公众在事件平息之前不要外出活动。奥地利总理库尔茨(Sebastian Kurz)强烈谴责此次恐怖袭击,称奥地利永远不会忘记受害者,将坚决捍卫奥地利的基本价值观,并承诺将利用一切手段追捕凶手,将其绳之以法。

 

据“德国之声”(DW)11月3日报道,众多国际政要对维也纳枪击事件表示哀悼和同情。法国总统马克龙发布推文称,法国与奥地利经历了相同的震惊和苦难,欧洲绝不会屈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表示,欧洲将与奥地利站在一起,为奥地利提供支持和帮助。德国外交部长马斯(Heiko Maas)表示,不能容忍仇恨分裂欧洲社会。意大利总理孔特(Giuseppe Conte)也对袭击表示谴责。奥地利邻国捷克加强安保力量,警方已开始对通过捷克与奥地利边界的车辆和人员进行随机检查,并在境内主要犹太人聚集区加强巡逻和安保。捷克内政部长哈马切克(Jan Hamacek)表示,捷克警方正与奥地利警方保持紧密沟通。

 

据英国路透社11月4日报道,“伊斯兰国”3日通过阿马克新闻社(Amaq News Agency)表示对维也纳恐怖袭击负责。“伊斯兰国”还发布一段录像,称袭击者费伊祖莱(Kujtim Fejzulai)“发动战争”,并向“伊斯兰国”组织“表示忠诚”。目前尚不清楚视频于何时何地拍摄。奥地利政府证实,费伊祖莱拥有奥地利、北马其顿双国籍,曾在2019年4月因试图前往叙利亚加入“伊斯兰国”而被捕,获刑22个月,并于同年12月提前获释。此次袭击距离其出狱还不到一年。

 

太和微评

 

法国遭遇系列恐怖袭击后不久,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也遭遇恐袭事件。欧洲多国政要表示谴责,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反应尤为“情真意切”。由于法国发生恐袭事件后未获得欧洲多数国家的实质性支持,所以马克龙的表态属于意料之中。5日,库尔茨已与总统马克龙达成共识,两国计划联合要求在整个欧盟范围内实施强硬政策,对抗欧洲大陆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两国首脑将于下周与欧盟高级官员举行视频会议讨论相关措施,包括对难民加大筛查力度,对曾参与海外极端组织战斗的欧洲国家公民实施更严厉的惩罚措施等。目前,欧洲恐怖袭击再次回潮,一是与近年来欧洲经济危机不断,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冲击,经济形势更加恶化有重要关系。二是与欧洲政治力量格局变化有重要关系。近年来主张对移民实施强硬政策的民粹主义势力在欧洲崛起,加上不断发生由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制造的恐怖袭击,导致信仰伊斯兰教的移民、难民群体与信仰基督教的民众矛盾冲突加剧,进而使更多社会中下阶层的穆斯林群体更难融入社会生活,也更难认同欧洲世俗观念。因此,未来欧洲应对恐袭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处理欧洲世俗价值观与伊斯兰教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穆斯林群体融入欧洲生活。

 

11月2日晚,警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街头警戒。乔治斯·施耐德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欧洲学者、官员提出与美国新一届政府在对华问题上加强合作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亚洲项目组高级访问学者诺亚·巴金(Noah Barkin)11月2日发表文章称,如果拜登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其政府将会就中国问题同欧洲盟友对话,促成跨大西洋的共同对华政策。这意味着,德国必须明确对跨大西洋对华政策的具体设想,并联合欧盟成员国形成共同战略。但所有政策讨论都需要时间。对于欧洲来说,欧盟成员国在短时间内难以达成统一立场。同时,2021年是德国大选年。除2021年9月进行的联邦议会选举外,6个地方州政府也将举行选举。德国政治家将重点关注国内事务,跨大西洋政策讨论或将缓慢推进。

 

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欧洲国际法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网站10月30日报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 Fontelles)就欧盟外交政策接受采访时表示,欧盟和美国在有关中国的许多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但美国近期外交政策本质上是单边主义,并未听取欧盟意见。10月下旬,欧盟与美国宣布建立机制性对话,共同讨论对华政策。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日趋加剧,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强硬立场。在这种情况下,欧盟需要制定自己的方法,明确立场,按照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行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盟将与中美保持等距关系。欧盟与美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相似,历史纽带深厚,欧盟在许多基本原则上都更接近美国。博雷利表示,中国对欧盟来说既是“战略对手”,也可以成为合作伙伴,欧盟始终有兴趣与中国保持合作,中国必须成为解决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参与者。欧盟必须发挥领导力,促进世界多边主义发展,同时增强自身的战略自主权。

 

太和微评

 

欧洲官员、学者向拜登团队抛出橄榄枝,毫不掩饰地希望拜登当选后改变特朗普时期的“单边主义”政策。基于竞选期间宣称的政治主张,未来拜登执政后大概率会重拾“多边主义”,届时欧洲势必会积极响应。相比于当下,欧洲在对华政策方面会与美国靠得更紧。但也应看到,欧美裂痕加宽变深的趋势不会因为拜登当选就根本逆转,欧洲也不会就此彻底倒向美国,这是当前世界力量格局态势决定的。美国经济实力下降意味着其国际参与度无法完全恢复到从前的状态,未来四年,即使拜登政府重回“多边主义”也是虚多实少,大概率是像奥巴马政府一样,实施“多点收缩力量,重点转向亚太”的战略。而且基于目前美国国内形势,应对疫情、恢复经济、重拾国内团结等内政议题必然占据其政治议程的首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无力帮助欧洲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而当欧洲面对疫情与恐袭叠加、经济复苏遥遥无期时,其不可能割舍中国这个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经济强劲复苏的较大经济体。

 

德国媒体关注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

 

综合“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其中着重提到“双循环”模式,以及“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and Management)中德金融经济中心主任勒谢尔教授(Horst Löchel)认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虽然在社交网络、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等IT领域,中国与西方差距不大,但在其他领域,尤其是普及物联网以及工业4.0,即在工业生产数字化方面,德国与中国相比仍有很大领先优势,特别是在中小企业方面。

 

报道称,全会尤其强调重在国内循环的“双循环”表明中国经济政策出现了“重要转向”,这主要是对美中贸易争端作出的回应。勒谢尔认为,中国拉动内需、刺激国内市场的做法是合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和世界脱钩。他强调,中国仍然依赖世界经济,不管是在科学技术专利方面,还是在出口市场方面。“双循环”概念的提出和对“国内循环”的重视,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存在并不冲突。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经济专家曾林(Max Zenglein)也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十分清楚外国企业在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经济领域,来自外国的投资或科研合作对于中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中国问题研究员费多丽(Doris Fischer)并不认为现在被广泛讨论的“双循环”是中国要与世界脱钩的征兆。她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继续推进早已开始的一项政策,即希望经济增长不再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投资,特别是国家投资为动力,而是更多以国内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这也将有助于中国成为高科技出口国家。中美贸易争端以及疫情危机也为中国经济应以内需为基础的设想提供了新的论据。但这与“封闭”“脱钩”是两回事。中国希望跻身领先工业国家之列,成为全球产业链方面领先的国家,而这在“封闭”“脱钩”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德国之声”11月2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去年以来,中国决策层主要从国内政策角度提出了应对内部和外部变局的办法,并已作出一系列重大方向性部署,核心是确立了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格局,将中国的发展方向从融入国际循环转轨到以内在发展为主。中央层面想参照旧金山大湾区、纽约大湾区以及东京大湾区,建一个中国自己的“粤港澳大湾区”。

 

文章称,很多人通常仅看到中国欲发展经济方面“内循环”,而忽视了政治上的“内循环”,即政治上的大融合,这也就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把香港融合到大陆来的内循环”。

 

太和微评

 

从媒体报道看,德国媒体和智库学者对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基本上以客观务实的态度来看待,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焦虑与敌视,对中国无意与世界“脱钩”表示欢迎。针对中国将致力于加强深圳与香港的深层次融合,欧洲更多表现出积极和理解态度。对于中国强调以内循环为重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欧洲能够相对客观地认识。欧洲十分清楚中国的弱点,即高科技制造与创新方面的短板,这意味着欧洲在领先于中国的这一领域并不会失去中国这个体量极大的合作对象,未来中欧在科技、专利、数字等领域尚有较大合作空间。从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总体态度看,欧洲更多地是将中国未来的发展视为机遇,这有利促进中欧合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欧洲多国第二波疫情严重,施行严厉抗疫措施

 

据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 Europe”10月28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与16位联邦州长再度举行疫情协商会,通过新一轮限制措施以遏制疫情蔓延,新措施执行时间从11月2日起至11月底。德国或将提供100亿欧元援助资金,拥有50名以上员工的受影响企业最高可获得相当于上年同月营收额75%的国家补贴。德国各地区将具体决定限制措施的实施程度。

 

据路透社10月31日报道,目前英国国内确诊病例数已突破100万,第二轮疫情严重威胁英国的公共健康服务。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英国将于11月5日至12月2日实施全国封锁政策。届时,除售卖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和学校外,酒吧、餐馆、健身房等一律暂停营业。英国政府将实行紧急薪资补贴计划以保障工人生活。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WSJ)10月29日报道,德国计划在今年内开始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或将成为最早向民众开放疫苗接种的西方国家。根据德国各州政府拟定的清单,最初接种者将包括医务工作者、老年人、执法人员、居住拥挤人群等。

 

据欧洲媒体“欧洲动态”(Euractiv)网站10月29日报道,欧盟领导人当天召开视频会议,表示欧盟将在检测方法和疫苗战略上推动合作、加强协调以应对迅速蔓延的疫情。各国领导人希望避免欧盟在应对医疗卫生危机时出现分裂局面。欧盟领导人将在未来几周内专门讨论公共卫生危机,29日会议系第一场相关会议,12月中旬的欧盟峰会召开前或还将举行两场卫生议题的会议。

 

太和微评

 

欧洲第二波疫情来袭,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迫使多个国家再次收紧疫情防控措施。第一波疫情过后欧洲经济尚未恢复,第二波疫情就再次来袭,这将使未来欧洲的抗疫之路和经济复苏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进而社会稳定也会承受更大压力,近期法国、奥地利先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就是明确的信号。从现实情况看,如何平衡好经济与疫情防控的关系,如何让社会民众接受并遵守政府提出的防控措施是欧洲面临的两个难题。在这两大难题背后是欧洲的价值观、社会经济制度等一系列深层因素。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近期欧洲多国出现反对政府出台防疫措施的游行集会,经济界也出现反对“封锁”政策的声音,德国柏林发生两起与反对“封城”措施关联的爆炸事件。

 

从发展中欧关系的角度看,疫情在欧洲的再度蔓延一方面促使欧洲在疫情防控、疫苗研究与分配、经济复苏方面对我国需求增强,这有利于促进中欧开展疫情防控合作。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带来压力。

 

11月3日在英国伦敦拍摄的空荡荡的威斯敏斯特桥。
(图片来源:新华网)

 

欧盟推动“科技主权”,加强数据控制

 

据“Politico Europe”网站11月2日报道称,中国电信巨头华为9月11日给欧盟委员会分管竞争事务的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韦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写信,信中表示波兰和罗马尼亚的5G新安全规则有可能违反欧盟法律。对此,欧委会发言人表示,就5G网络安全而言,欧盟国家已承诺采取“客观且基于风险的决定”以及“合法的相应措施”。欧盟允许各国在欧洲电信法、欧盟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认证计划等法律规定框架内来制定相关规则。发言人还称,“这些措施是非歧视性的,因为它们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供应商或国家。欧洲国家采取新的5G安全措施,很大原因在于排除‘高风险供应商’,但会员国有权决定是否出于国家安全因素将其排除在其市场之外。”报道称,欧洲国家避免将华为和中兴列为立法目标,也不在公开发言中明确提及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法律影响的担忧。

 

据“Politico Europe”网站10月29日报道,欧洲推进“技术主权”的努力正在围绕数据及其控制权开始成形。虽然欧盟仍拥护自由贸易,但即将出台的《数据治理法》(Data Governance Act)将限制某些数据流出欧盟,旨在为在个人和公共机构之间共享敏感数据提供新平台,从而实现“数据本地化”,创建数据“单一市场”。这一想法将允许公立医院收集疫情数据,或允许患者自愿捐赠数据以进行科学研究。但该法同时建议公共部门的数据处理应仅限于欧盟内部。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Thierry Breton)一直坚定地支持欧盟保留更多数据,他认为这将推动科技独立和培育本土企业。

 

太和微评

 

数字自主是欧洲“技术主权”和“战略自主”的重要组成。面对中美战略竞争加剧,欧洲积极推动国家间开展技术和数字合作,通过签署一系列技术合作协议,明文规定数据使用和处理权限,进一步推动战略自主进程。欧盟强化数字自主的措施,不仅会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同时对美国的电信企业也会带来冲击。目前,美欧之间已经就数据安全问题、征收数字税等产生矛盾。我国须认真跟踪研究,科学有效应对。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