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洲动态”(Euractiv)网站12月2日报道,经过六年的谈判,欧盟和东盟于12月1日的会议中将双边关系从“对话”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 Fontelles)、欧盟国家及东盟十国外交部长出席此次会议。欧盟与东盟承诺将定期举行领导人级别的峰会,加强经济、安全、连通性以及发展方面的合作。德国外交部长马斯(Heiko Mass)表示,作为多边主义的支持者,欧盟与东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二者关系的发展顺理成章。瑞典外贸大臣哈尔贝里(Anna Hallberg)认为,这次关系升级是一个及时而强烈的信息,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巨大潜力。欧盟与东盟同意成立工作组解决棕榈油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挑战,第一次会议将于2021年1月举行。
欧盟对外行动署(European Union External Action)12月5日发表评论文章,阐述了欧盟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东盟及其伙伴国改变了其核心条约之一《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允许区域组织加入。欧盟随后在2012年签署了该条约,目前仍是唯一签署该条约的地区组织。2014年,时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Catherine Ashton)与时任东盟—欧盟对话关系协调员的越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范平明共同主持了欧盟—东盟部长级会议,会议首次同意努力将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欧盟向东盟派驻专职大使带领的代表团。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即欧盟与另一个具有战略前景但利益不同的区域机构建立关系需要时间。在美中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东盟正在寻找新的支柱来支撑其稳定和繁荣。在此背景下,欧盟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越来越受到东盟重视,但欧盟与东盟在棕榈油和生物燃料方面的分歧并未消除,目前世贸组织(WTO)正在就这一争端展开解决进程,同时双方也已同意就棕榈油和生物燃料的生产和可持续性问题启动对话。欧盟和东盟应达成共识,即个别分歧不应影响彼此间更广泛的战略利益。目前,在国际疫苗合作、重建经济、重新开放社会以及促进有效的多边主义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方面,欧盟和东盟存在许多共同利益。
自1972年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与东盟建立双边对话关系以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在确定对话机制以及贸易、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目标之后,二者间的对话关系在90年代由于东帝汶和缅甸人权等问题近乎停滞,直至1996年才逐渐恢复。东盟与欧盟建立对话关系的时间虽然比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其他主要对话伙伴都要早,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时间却晚于这些国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欧盟处理与东盟关系时将人权问题置于首要地位;另一方面,东盟棕榈油生产环节中造成的毁林、破坏环境等问题不符合欧盟的环保标准。
此次欧盟与东盟将双边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是基于政治对话和贸易往来共同利益的战略考量。对欧盟而言,主要考虑有二:一是将东盟作为进入印太地区的一条通道。欧盟与东盟在几十年的交往历史中建立了多个合作机制,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交往方式。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双方更顺畅地解决分歧,并将为欧盟在南海地区加强军事存在提供一定的便利。对欧盟主要国家德国而言,其在9月2日推出的印太战略指导方针中确定了与东盟建立并加强战略关系的目标。该方针引言中提出的“建立基于多边主义规则导向的多极化地区关系”被外界理解为德国希望通过“多点出击”来制衡中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二是欲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军事存在。东盟11月15日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五国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欧盟。RCEP覆盖的人口和经济产值占全球比重十分可观,启动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而增加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分量和话语权。欧盟近年来在对东盟商品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尤其是2014年之后东盟商品进入欧盟的势头更加强劲。升级与东盟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对欧盟提振自身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对东盟而言,东盟始终希望加快自身在经贸领域的一体化进程,并作为一个整体开拓欧盟市场,建立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一步。东盟自2007年以来就希望加快与欧盟的自贸协定谈判,但至今欧盟仅与越南、新加坡分别签订了双边自贸协定,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自贸谈判也在进行或筹备中。欧盟与上述六个国家的贸易占欧盟—东盟总贸易量的95%以上,如果谈判达成,从一定程度上讲欧盟就可不必与东盟签署自贸协定,从而在绕过缅甸、柬埔寨等国人权问题的同时确保经济利益。同时,东盟也希望借助欧盟力量平衡与中国、美国关系,为自身在大国之间周旋增加筹码。
据“欧洲动态”网站12月11日报道,欧盟领导人于当地时间12月10日接受了德国与匈牙利、波兰之间达成的妥协,波、匈同意不再反对欧盟总额达1.8万亿欧元的预算计划,而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推出的法治机制规则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在经历长达三周的杯葛之后,这项计划最终获得批准。该计划将用于提振欧盟经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并促进欧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
报道称,匈牙利总理欧尔班(Viktor Orban)和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将与德国达成的解释性声明称为一次“胜利”。欧尔班表示,“已经非常接近达成理想的欧盟统一协议,这不仅仅是欧盟的胜利,也是常识的胜利”。但该声明清晰规定了法治机制的实质和范围,即如果各国出现影响欧盟资金使用的腐败、利益冲突等情况,或存在司法监管并不独立的风险,欧盟有权暂停向其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如果波兰和匈牙利继续否决欧盟预算,欧委会将绕开两国准备新的预算计划。不过声明也承诺在欧洲法院就法治机制是否合法作出裁决之前,欧委会不会对任何成员国启动制裁程序。报道称,这将有利于欧尔班在2022年匈牙利大选前获得喘息的机会,因为裁决可能要等到大选之后才能作出。但欧洲法院裁决出台之后,法治机制将追溯至2021年1月1日起适用。报道称,欧盟立法者仍需克服诸多障碍才能保证在2021年下半年使预算开始运转,与波、匈仍在就6720亿欧元的预算细节进行谈判,预计下周双方将再次举行会议来最终达成协议。未来几个月内,欧盟各成员国必须通过本国议会批准欧盟从市场借入复苏基金所需的新预算上限。欧盟就预算达成统一意见将成为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结束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前取得的重要成果。
据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 Europe”12月9日报道,欧盟与波兰和匈牙利达成的妥协表面上看是后者的胜利,作为欧盟资金主要接受国的波兰和匈牙利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里都不必受到法治机制的约束。但实际上,两国并未实现其部分核心目标,因为该机制本身并未受到改动,同时“实现法治机制才能获得欧盟资金”这一前提条件也并未抹去,所以两国依然面临着法治机制的潜在压力,只是时间比原先推迟了一些。报道称,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两国施加的政治压力,以及欧盟如果被迫通过紧急预算将导致资金流中断的可能性使得两国作出了让步。报道称,目前欧盟的预算基本符合各国的期许。欧盟南部国家对预算持非常积极的态度,而北部一些国家虽然存在疑虑,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支持。
此次波兰和匈牙利与欧盟达成的妥协再次反映出欧盟内部地域、意识形态、经济状况迥异的国家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痕,也表现出欧盟臃肿的官僚机制难以干脆利落地解决欧盟的根本性问题。表面上看,这次妥协只是拖延了应用法治机制限制波、匈的时间,但对欧盟而言则是又一次让步。首先,预算对波、匈来说十分必要。如果欧盟绕开两国推行预算计划,两国失去的拨款将相当于2019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因此可以说波兰和匈牙利是此次预算方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果波兰和匈牙利坚决否决预算计划,欧盟虽然仍可启动经济复苏基金,但将会延缓数月之久,从而导致自明年1月起欧盟经济将十分紧张,这对疫情缠身的欧盟成员国而言是沉重的打击。对部分欧盟国家而言,比起波、匈的法治进程问题,早日从疫情中恢复经济才是当务之急。第二,德国总理默克尔无论如何不想在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结束前破坏欧盟团结,在这一问题上主持达成的妥协也是不得已之举。第三,尽管欧盟可以通过剥夺成员国投票权的制裁方式强行通过预算,但这一制裁也须经全体成员国的一致通过,波兰和匈牙利只要达成一致为对方站台便可消除制裁威胁。同时欧盟对两国的“压迫”还会引发两国民族主义者的反欧愤怒情绪,这对维护欧盟团结十分不利。因此,尽管欧洲法院作出对两国不利的裁决,其结果仍将追溯至2021年1月适用,但就欧盟与波、匈在法治问题上纠缠多年的情况来看,法治机制究竟能对波、匈造成何种约束仍然不太乐观。再加上欧尔班已以疫情为由引入紧急法令,无限期扩大其政治权力,挪用欧盟拨款奖励亲信,欧盟推迟适用法治机制对欧尔班的选情来说已经足够有利,因此欧盟的这次妥协可能依然无法强迫波、匈实现法治进程。
综合“欧洲动态”网站、英国路透社(Reuters)和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Anadolu Agency)报道,欧盟峰会在当地时间12月10日通过的涉土声明虽然表面上谴责了“土耳其在东地中海未经授权的钻探活动”,但在实际行动上采取了温和立场:其一,声明并不涉及针对土耳其经济关键机构(如银行、运输、能源)的“部门性制裁”,仅要求欧盟将计划或参与上述油气钻探活动的土耳其个人或公司纳入2019年通过的制裁名单。鉴于2019年欧盟针对土耳其石油公司(Turkish Petroleum Corporation)高管的制裁未能阻止土耳其在东地中海的钻探活动,此次延长制裁名单的实质作用不大。其二,声明委托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2021年3月欧盟召开峰会之前提交一份报告,概括欧土政治、经济与贸易关系,并探讨未来欧盟的对土政策选项。此举实际上给予了土耳其3个月的宽限期,将更严厉的制裁拖延到了2021年3月的欧盟峰会。其三,声明强调“欧盟与土耳其的积极议程仍然摆在桌上”。油气勘探方面,声明表示注意到了土耳其从东地中海争议海域召回了油气勘探船“奥鲁奇·雷伊斯”号(Oruc Reis)的行动,并呼吁土耳其继续采取行动为紧张局势降温,以便早日恢复与希腊的会谈。声明还要求博雷利推动落实东地中海多边会谈倡议。在塞浦路斯问题上,声明谴责土耳其部分开放塞浦路斯瓦罗沙镇(Varosha)的举动,呼吁遵守联合国有关塞浦路斯问题的决议。在叙利亚难民方面,声明承诺欧盟将继续向土耳其提供财政援助,以帮助该国管理难民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声明宣称欧盟将寻求与美国新政府协调对土立场。
最终公布的声明较12月9日泄露的声明草案温和许多。《欧洲动态》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Boyko Borisov)在欧盟峰会上公开反对制裁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马耳他和匈牙利等国虽然同样持反对立场,但并未公开表态。奥地利支持制裁,法国则在峰会上降低了此前要求欧盟采取强硬措施的调门。路透社援引某位外交官的话说,鉴于制裁身为北约成员国的土耳其存在敏感性,欧盟峰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讨论声明指责土耳其的措辞,基本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12月11日,欧盟领导人就土耳其问题纷纷表态: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欧盟将与美国和北约讨论对土耳其的武器出口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表示,欧盟对土耳其钻探行动的新制裁表明了欧盟不接受土耳其实施破坏稳定行动的坚定态度;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表示,欧盟希望与土耳其进行负责任的难民合作。
同日,土耳其对于近日的美欧制裁作出回应:首先,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表示,欧盟制裁土耳其的企图只会损害各方,“没有任何问题是不能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的”。他呼吁美国和欧洲官员摆脱“反土耳其游说”的束缚,转而采取“客观和可持续的政策”。他还补充道,“土耳其没有采取任何损害(与美国、欧盟)关系的举动。”其次,总统发言人在书面声明中表示,欧盟强调“积极议程仍然摆在桌上”的表态很重要。油气勘探方面,他敦促希腊接受土耳其就东地中海钻探权举行地区会谈的提议,并表示土耳其已准备好与希腊进行无条件的探索性对话。在塞浦路斯问题上,他敦促欧盟放弃对塞浦路斯土耳其族的不公正态度,接受塞浦路斯的现状,并强调土耳其将在塞浦路斯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继续保护“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双边合作方面,他呼吁欧盟更新关税同盟与2016年欧土难民协议。最后,土耳其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发言人发表推文宣称,“我们拒绝12月10日欧盟峰会带有偏见的非法决定”。他强调没有土耳其就没有欧洲,并指责希腊和塞浦路斯正在“毒害”欧土关系。
此次欧盟对土制裁不及预期的主因在于法国的退却。法国直到峰会召开前夕都在力推针对土耳其经济关键机构的“部门性制裁”,但却在峰会现场临时降低了调门。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公开反对制裁,意大利与西班牙实际上也持反对立场。在此情形下,希腊和塞浦路斯主张的对土制裁自然难获通过。
法国的退却显示,虽然土耳其在东地中海挑战了法国的权威,并且在利比亚问题上伤害了法国的利益,但法国政府仍然无法压制在土耳其拥有既得利益的法国跨国资本,从而对土耳其采取实质性的强硬措施。法国2002至2017年间在土耳其的直接投资总额高达69.57亿美元,虽然只是同期德国对土直接投资总额99.05亿美元的70.2%、以及同期西班牙对土直接投资总额90.71亿美元的76.7%,但却是同期意大利对土直接投资总额31亿美元的2.24倍。
欧盟峰会对土耳其制裁力度低于预期折射出两大问题,一是欧土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二是欧盟内部因不同的利益和立场而必然带来的分裂。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只要土耳其在相关问题上做得“不过火”或像以往一样在关键时机前进行“战术性”退让,欧盟对土耳其的制裁也始终不会“太强硬”。
鉴于土耳其对欧盟此次制裁并未展现出强烈的报复企图,近期欧土关系的引爆点在于东地中海与利比亚的冲突事件以及希腊主张的对土武器出口禁令。东地中海问题方面,一旦土耳其将油气勘探船派回争议海域,其与希腊的争议势必重新升温。此次峰会空手而归的希腊政府面临着国内最大反对党激进左翼联盟(Syriza)的压力,同样缺乏退让的空间。利比亚问题方面,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作出了无视人权顾虑、坚持向埃及出口军火的表态。一旦埃及替法国出面、加强支持利比亚“国民军”(Libyan National Army)的力度,势必迫使土耳其跟进增加对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Government of National Accord)的军事支持,此举又会与欧盟落实联合国对利比亚武器禁运令的“伊里妮”海上行动(Operation Irini)产生冲突。对土武器出口禁令方面,默克尔将希腊提议从欧盟踢向北约,实质上增加了禁令的落实难度:一是土耳其在欧盟只具有候选国资格,但在北约却是成员国;二是北约成员国与土耳其之间存在着可观的军火贸易。2015至2019年间土耳其武器来源国的前三名分别是美国(38%)、意大利(24%)和西班牙(19%),去年土希矛盾爆发前土耳其又向德国订购了6艘214TN型潜艇。近日,美国虽然针对土耳其国防工业局(Presidency of Defense Industries)及其局长发起制裁,但力度远逊于外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