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OP26细则解读到碳金融的价格与风险识别

2021年11月26日
本文作者:陆培丽  太和智库研究员  
 
正文2325字,读完约需6分钟。

 

导语:2021年11月25日,太和智库研究员陆培丽女士受邀参加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与环球网联合举办的线上交流活动,就“中国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相关交流探讨。现将陆培丽女士会上主旨发言内容转录整编如下。

 

一、COP26细则解读

 

(图片来源:ciolook.com)

 

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各国敲定了原《巴黎协定》未确定的实施细则,这些实施细则大致可分为三点:

 

第一,制定碳市场相关机制。各国在COP26上首次提出,全球需要国际碳市场;

 

第二,制定增强透明度的规则。各国应提供足够信息以确保其正在履行减排承诺;

 

第三,制定共同的时间框架。以5年或10年为期,统一各国修订和检测其气候承诺的频率。

 

其中,条款6.2、6.4和6.8规定:

 

一、允许国家之间进行减排成果的国际转让。此前,碳排放权国际转让方面存在国际社会无统一交易所这一问题;

 

二、制定统一的减排系数;

 

三、避免“双重核算”。即针对同一被转让的减排成果,转让国与受让国均将其计入本国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使得同一减排成果被计算两次;

 

四、建立一个由联合国机构监督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以一个“可持续发展机制”(SDM)取代此前《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

 

五、为不涉及贸易的国家间气候合作(例如发展援助)建立正式框架。

 

COP26取得了如下成果:

 

第一,提出建立国际碳市场。目前,欧洲和中国均有各自的碳市场,未来可建立国际碳市场机制,让联合国机构对此进行百分之五的收益分成,并将这笔资金纳入“适应基金”,用以资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第二,首次将退煤机制写入公约文案。煤炭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能源资源。在相关公约文案中,措辞由“逐步淘汰”改为了“逐步减少”,这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巨大影响。从金融角度看,由于煤炭属于高碳资产,碳排放量多,因此,在需要进行碳减排的情况下,煤炭资产搁浅的风险会比较突出。

 

第三,中美确认气候合作,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中国首次承诺解决甲烷排放问题,而美国已制定到2035年完全实现零碳污染电力的目标。

 

第四,印度首次做出减排承诺。

 

二、碳金融的价格问题

 

碳金融问题之一是解决现阶段和未来碳排放权的合理碳定价。欧洲目前的碳排放权价格在50至70欧元不等。今年,全国碳交易所自开始以来,第一次进入履约周期,交易量比日常交易日更大,流动性更好,中国的碳定价约为40至50元人民币。可以看出,中国和欧洲的碳价格体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该差距会随着碳减排技术的不断推进及国家碳信用交易的发生而不断减小。

 

为理解中欧碳价格体系的差别,应精准测算整个碳排放量。据中国能源体系碳排放数据,中国年碳排放量约为100亿吨以上,但中国的碳吸收量远未达到碳排放量。因此,随着清洁能源的投资和产出,中国市场预期碳价格也许会向欧洲市场逐渐靠拢(清洁能源投资越多,碳价越平稳),并向均衡值靠拢。

 

三、供应链价格问题——碳边境调节机制

 

(图片来源:pixabay.com)

 

受疫情、碳排放等多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体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价格是最明显的表现结果,在金融体系里体现为CPI和PPI。

 

产业链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价格高企。比如,受疫情影响,美国工人数量下降;受降碳需求的影响,全球的需求结构、技术结构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导致包括中国、欧洲、美国在内的全球CPI升高。

 

从美国能源CPI创新高这一事实可以看出,能源改革及中国电力系统改革在当下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中国首先要在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的原因。能源体系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国家的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从CPI角度看,还影响着价格体系及整个中国的经济体系。

 

全球能源体系、工业体系以及碳排放体系的调整,直接影响各国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讨论。各国应该关注动态供应链调整的进度和动向,以便在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四、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央行创设推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向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机构定向提供低成本的融资资金,要求金融机构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领域提供优惠利率的金融支持。

 

具体来看,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碳封存与碳利用等。

 

支持清洁能源发展是碳金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央行按贷款成本的百分之六十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用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这足以说明中国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扎实做好碳减排相关工作的决心。

 

同时,相关碳资产隐藏着金融风险,需要提前预警和化解。

 

第一,煤电等高碳企业存在资产搁浅风险。在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中,煤电产业将会面临成本上升、盈利下降的问题,煤电企业甚至会产生不良资产、搁浅资产。这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主要是气候转型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做好相关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相关工作。

 

第二,煤炭价格高企引发价格风险。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网)

 

第三,高碳企业融资暗藏金融风险。中国煤电行业重资产属性强,近年来亏损面高达50%,资产负债率较高,降低资产负债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第四,碳减排工具的应用将减少企业资金成本,从而对冲在碳减排过程中的生产成本。

 

以上风险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存在,是碳金融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当前的一个热词。在降碳的情况下实现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经济平衡发展,实现降碳和GDP的增加,并科学地通过碳转移支付来实现共同富裕是全社会努力的方向。

 

依据地方财政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表,西部地区为中国煤电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但西部地区的资产负债率和税收依赖度都偏高。即将发表的碳转移均衡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提出将碳排放权交易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在地区间、城乡间调节经济生产效率,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促进区域间发展公平、可持续。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