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态链视角下的可持续就业

2022年12月16日
本文作者:陈宇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

 

正文2483字,读完约需6分钟。

 

 

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组织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化要求组织更加灵活、更加富有弹性、更加迅速地应对环境,并做出及时高效的反应。这种不确定性给组织带来更高的经营难度,致使组织由传统的科层式结构逐渐转向扁平化发展,就业人员终身制逐渐消失,也意味着求职人员难以再获取终身或长期就业的保障,一次就业将不复存在,更多将是终生就业(即可持续就业),并通过跨越组织内外边界,实现不同岗位和角色之间的流动。Hall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易变性职业生涯”,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职业成功标准发生了变化。传统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沿着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向上攀登;而易变性职业生涯的目标则是心理成就感。所谓心理成就感是指由于达到了人生目标而带来的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第二,受雇者心理契约发生了变化。传统职业生涯是以工作安全感为主的心理契约;而易变性职业生涯的心理契约则是增强员工的就业能力。

 

第三,职业生涯流动模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职业生涯模式中,员工在同一机构沿着线性等级进行升迁;在易变性职业生涯模式中,员工更频繁地在组织的不同部门间流动、甚至在不同组织和不同专业间流动。

 

第四,学习内容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职业生涯中,知道怎么做至关重要;而在易变性职业生涯模式中,尽管知道怎样做依然相当重要,但是“知道为什么”“知道为谁”也同样不可忽视。

 

第五,职业生涯管理主体发生了变化。在易变性职业生涯模式中,职业生涯发展将主要由个人管理而非组织管理。职业生涯发展是连续学习的,是自我导向的;发展不一定是正式的,不一定是向上流动的。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在消退,易变性职业生涯已经出现;另一方面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得员工的职业生涯呈现独特性。综上,研究可持续就业已是题中之义。

 

一、在职教育力量不足,不能有效支持可持续就业。

 

当前职业教育体系有两个明显的断点。断点一是高考,在高考之前是应试教育,高考之后则是专业教育,高中及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连续性。断点二是毕业,毕业前在高校所接受的是连续的、系统的专业教育,毕业后则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所接触的零散的、间断的在职教育,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连续性。除了职业教育的不连续性外,人们接受高中及义务教育的时间约为12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约为4至10年,但在超过30年的持续就业过程中,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现有的在职教育机构难以支持人们可持续就业能力的提升。在数量上,我国有千所高校,但是知名的、有规模、有品牌的在职职业教育机构凤毛麟角。在质量上,按照教育目的的不同,再细分一下在职教育的市场,可以分为考试培训市场和技能培训市场,前者是应试教育的延伸,有考试作为硬约束,培训效果较为明显,所以该类机构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比如中公教育(公务员)、高顿(CPA、CFA)。但该类机构的问题为“一锤子买卖”,复购率较低,影响进一步增长;后者没有考试作为硬约束,聚焦人的软硬技能提升。但该类机构的问题为培训效果反馈较慢,在市场中均以“小而美”的状态存在。

 

 

二、缺乏主线,不能有效串联各项资源为可持续就业服务。

 

职业教育的产品为何?就是职业。而职业是劳动分工的产物,也是成为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获取生活来源、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托。对职业进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化管理的必然选择。但现阶段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更加关注“教育”,忽视对“职业”的研究。与此同时,仅有的对职业的研究也往往是静态的,导致缺乏一条主线来整合为职业服务的各项资源,好比如果没有人才培养方案,各门课程也将失去开设的依据和结构的力量。可持续就业的主线就是“职业生涯”。传统的职业生涯理论关注个人的职业生涯,在易变性职业生涯时代,应更加关注一个职业的职业生涯,原因为:第一,人的发展是随机的,但职业发展存在路径依赖,职业路径可根据概率进行描绘。第二,人是供给侧,职业是需求侧,从供需理论来看,需求更可测、可控,也更具有指导意义。第三,人的职业生涯具有特殊性,职业的职业生涯具有普适性,如果能绘制出所有职业的职业生涯路径,那就形成了一张职业地图,人无非就是按照地图到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正是因为可持续就业主线的缺失,导致各项为可持续就业服务的资源(如在职教育、测评、招聘等)散落各处,不能有效形成合力。

 

三、探索构建“职业生态链”,即基于“职业地图”的“综合服务”。

 

所谓“职业地图”,是指将某一具体职业的职业路径可视化,为从业者提供职业导航服务,让其随时可以知道自己在哪(现状),可以去哪(目标),以及如何去(路径)。其价值为:第一,作为基础设施,为从业者在不确定的时代提供确定的职业发展路径;第二,作为整合工具,打通相关服务(如在职教育、测评、招聘等)之间的服务壁垒,让各项服务高效协同,全面提高职业服务的结构效率。

 

所谓“综合服务”,是指围绕从业者在职业成长中的各类职业需求,整合各项资源,提供多元服务,具体包括:第一,测评服务,让从业者知道自己现在所处位置及到达目的地的差距;第二,咨询服务,让从业者更加了解自己,知道未来要去哪;第三,培训服务,让从业者弥补技能差距,以便到达想去的地方;第四,就业服务,让从业者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就业机会;第五,社交服务,让从业者能充分地表达与沟通,在职业道路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更迭也越来越快,未来,对“人”的研究颗粒度不能过粗,必须聚焦到一个个具体职业上来,同时也要意识到,任何职业都是发展的,存在不同的职业阶段,而在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必须坚持具体问题深度分析的原则,以一个个具体职业为抓手,加强“职业纵深研究”,以发展的眼光深度剖析一个职业,厘清该职业的特点与路径,细致分析每个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项要求,为各个职业提供一个“上帝视角”。并通过“上帝视角”来构建“职业生态链”,有效整合社会力量,串联起培训、招聘、职业资格认定、公共政策等各项人才服务,进而降低人们的职业焦虑,为人们的可持续就业保驾护航。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